中国春运将迎节前客流最高峰 铁路临客数创纪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春运将迎节前客流最高峰 铁路临客数创纪录
2009年01月21日 15: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春运正式启动以来,杭州公路运输客流呈现出渐进式增长态势,预计今年春运最高峰将出现在1月23日和1月24日两天。由于候车厅旅客过多,为了旅客的安全,该站在候车厅外由民警设岗,允许两小时以内班次的旅客排队进入候车厅。 中新社发 张洁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月21日电 今天是中国春运第11天,正值春运高峰时段,各地客流持续高峰,全国交通再次迎来节前新一轮高峰。中国铁道部预计,今后三天,铁路将迎来节前客流的最高峰。

  根据历年春运规律和对目前预售车票的分析,中国铁道部预计,今天到23日,铁路将迎来节前客流的最高峰。铁道部介绍称,预计1月22日、23日客流量会大大高于之前涌现的高峰值。

  20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487万人次,同比增加近90万人,共开行临客719列,学生客流继续回落,大多数学生已经顺利回家。

  中国铁路创临时客车春运纪录

  全国铁路20日针对预计客流高峰开行了临客719列,比去年同期增加150列,创下春运期间单日临客开行数量的最高纪录。而21日的临客开行数量20日基本相当。

  而随着除夕的临近,各大车站候车压力逐渐增大。北京西站连日来客流急剧攀升,19日发送旅客达到22.2万人次,创建站以来最高峰。由于客流剧增,目前,北京西站已连续5天启动客流橙色预警。广东地区的铁路运力投放已基本达到极限,截至今天零点,广铁集团售出节前广东地区出省车票630多万张,远高于春运之初预计的585万的出省运力。节前,广东出省火车票已基本售完。

  此外,目前全国铁路春运节后售票工作已经开始。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全国铁路售票预售采取滚动售票方式,但各地预售期请注意当地车站的公告。

  中国民航迎来客流高峰

  中国民航迎来春运较集中客流,民航方面除每天提供4000多个航班外,民航空管系统还启动联动机制保障春运畅通。

  随着春节临近,北京、上海、广东、南京、四川、西安等地航空部门迎来大量返乡乘客。广州白云机场全天进出港旅客已经超过11.5万人次,21日会突破12万人次。深圳机场每天进出港航班就达到了560个,平均每三分钟就有两个航班起降,每天进出港旅客超过7万人次。为了迎对客流高峰,深圳加班航班由24个增加到56个架次。此外,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日迎来春运首个客流高峰,进出港旅客数量由春运首日的5.1万人增至6万人。

  为保证航班安全、正点,民航空管部门在航班比较集中的空域开设了临时航线,缓解主航路上的飞行压力。民航空管系统还启动联动机制保,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飞行量前十位的重点机场和旅游热点机场进行监管,目前,各地区空管局负责人已赶赴重点区域进行现场协调指挥。

  铁道部要求全力迎战客流高峰

  中国铁道部长在铁道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确保安全为核心,进一步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把节前的春运工作组织好,同时做好节日期间和节后工作的衔接。

  刘志军要求全力以赴迎战节前春运客流高峰。一是确保春运安全稳定。二是维护良好的春运秩序。要加强调度指挥,根据客流变化情况,及时优化调整列车开行方案,有序组织客流,确保列车运行秩序。三是进一步提高站车服务质量。要严格售票组织和管理,严肃售票纪律,规范售票行为。要改善候车条件,进一步补强基础服务设施。要改善旅行条件,保证基本服务到位。要把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满意。  

  刘志军还强调,从历年春运实践看,最大的客流高峰在节后,特别是今年节前客流已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预计节后客流高峰将更高,持续时间更长,要做好充分准备,统筹安排好节后春运工作:要科学合理安排运能,进一步优化运力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运输潜力,扩大运输能力;加强重点地区春运组织;切实加强节后售票组织工作,维护广大旅客的切身利益。

  公路、民航调整储备运力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从今天开始,中国将由北向南出现一次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过程,部分地区还将出现雨雪天气。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应注意防寒防风,留意最新发布的天气预报信息,提前做好出行安排;同时,相关部门也须及时采取处置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寒潮天气对春运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随时应对铁路分流旅客和恶劣天气影响,公路、民航等部门目前已将部分储备运力调至春运一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财经频道

【编辑:邱观史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