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机构本周投资策略精选:多空拉锯战难言结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十九机构本周投资策略精选:多空拉锯战难言结束(2)
2009年02月24日 09: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流动性依旧有望震荡回升

  ⊙东海证券

  资金方面,相关调查显示2月份信贷投放增速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前期火爆的行情也吸引着各类投资者积极入市:最近两周股票开户数连续翻番,上周两市新开户数暴增至42.7万户,创出去年4月初以来的新高。社保基金、QFII等机构也增开多个账户。2月份已发和将发的新基金总数达到了14只,这些显示出流动性至少短期依旧充裕;政策刺激方面,除了各项产业振兴规划推出和细化外,3月初两会的召开使得市场憧憬进一步的政策利好。从历史上两会召开前市场走势来看,上涨多于下跌。

  我们认为,本轮行情短期依旧可以持续,预计本周将呈现震荡回升走势。但是随着两会的召开,两会期间或之后政策若难以超预期,将给市场带来调整压力。另一方面,在流动性推动估值上升效应边际递减情况下,如果全球经济严峻恶化和盈利预期进一步下调,市场将会重新回到对基本面的考量上来。

  在2180-2350点区域震荡

  ⊙上海证券

  随着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原则通过并进入尾声,结构性行情的行业主线会趋于下降。而在宏观经济依然处于调整周期的大背景下,潮起潮落的股市流动性是一把“双刃剑”,建议投资者充分重视短期行为主导下的股市流动性退潮形成的潜在冲击。因为目前进入股市的资金并非为了分享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而完全是基于短期赚钱效应的冲动。

  从历史统计看,今年“两会”召开前后市场维持平稳波动概率较大。未来由流动性单轮驱动的反弹升越2300点估值压力区主要取决于两方面:首先是市场不出现削弱股市流动性充裕预期的事件性触发因素;其次,市场能否在“两会”召开前夕找到新的主题热点。就本周短期趋势而言,我们维持2180-2350点区域震荡的判断。

  利好因素趋弱反弹进尾声

  ⊙招商证券

  上周全球股市全线下挫,东欧危机浮出水面,金融危机第二波或从发达经济体内外同时引爆。投资者或许不得不重新认真审视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后果:信用收缩。各国基于国家信用推动货币扩张过程已经逆转,东欧危机成为较早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虽然美元和美国国债离信用危机仍然遥远,但投资者已经需要前瞻这一潜在威胁。

  上周A股冲高震荡回落后企稳,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投资者入市和交易意愿急剧上升。但目前推动市场因素趋弱,反弹已经进入尾声。1、复产补库大概持续到2-3月份。2、信贷扩张拐点约在3月份。3、经济政策预期将在两会前后达到高点。此外,流动性收缩的潜在风险开始出现。1、金融危机若深化扩散甚至可能引发外资撤离。2、贸易顺差若快速缩减将抑制流动性创造。3、央行与各大银行若重新重视风险可能再度加强信贷控制。

  反弹趋势犹存但高度有限

  ⊙光大证券

  储蓄过高和产能过剩支撑当前流动性充沛,也就是高额的贸易顺差使得金融机构国外净资产增长较快,并通过外汇占款形式形成基础货币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下形成货币供应增长。当前流动性状况及其持续性是否会得到改变呢,我们认为只要目前产能过剩和储蓄过高现状存在,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那么这种现状将维持。当然票据融资规模还将存续一段时间,不会在短期内消失。除非银行愿意配置无风险的超额准备金,获取0.72%的收益。这种情形我们判断在持续通缩状态下可能性比较大,从我们的宏观判断来看,这种可能性比较小。

  短期内我们认为反弹基础仍在,原因是流动性的担忧不必要,维持沪深300指数20倍左右市盈率的目标水平。反弹高度有限的原因是因为宏观经济前景以及复苏的时间判断分歧,以及对应估值的制约。

  资金面临枯竭反弹难持续

  ⊙国信证券

  就目前的宏观经济运行格局而言,最大的分歧在于对2009年二季度的判断。持V型反转观点的投资者的主要理由是:1)存货回补仍未结束,将持续到二季度;2)基建项目拉动。但从目前细分行业信息来看,钢铁和有色金属价格都已经开始回调,我们认为这更多的支撑了我们的判断:一季度存货回补结束,二、三季度在企业投资、出口和消费下滑压力下仍将延续下行态势。

  2)根据目前的信息,1月份之后的脉冲行情很有可能来自于新增票据融资的介入,而2月份票据融资已经大幅下降,短期资金将面临枯竭局面,从而使得目前明显资金推动的行情不可持续。

  由于二季度经济处于下行格局概率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业绩明确增长的电力设备、建筑行业将成为配置首选。基建投资拉动导致景气预期改善的工程机械、水泥行业成为配置次选,火电和黄金等防御板块也值得重点关注。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