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旅游新政大猜想 市民关注签注价格会否上涨(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赴港旅游新政大猜想 市民关注签注价格会否上涨(2)
2009年03月19日 11:2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大猜想之非深户

  “团队游”会否保留

  有市民认为,新政可能对不符合申请“个人游”的持证居民继续开放“团队游”,同时,原有深户和非深户的配偶和家属也将继续通过“团队游”方式赴港。届时,有可能“个人游”和“团队游”将同时并行,但“团队游”将退居次席。市民分析称,由于“团队游”和“个人游”在出行方式、停留时间和签注有效时间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保留“团队游”的方式也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监管。

  “个人游”是否对所有非深户开放

  此次开放“个人游”可能借鉴之前开放“团队游”的形式,对申请“个人游”的非深户籍市民职业和收入做出一定限制,同时给边检通关和交通接驳一个“适应期”。有市民同时认为,对所有持居住证市民开放“个人游”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可能是分步进行。另有市民则表示,由于之前推行的赴港政策已经取消对非深户籍市民户口原件和复印件的要求,因此新政实施后,市民办证可能同样不需要提供户口证件。

  申请“个人游”是否不限持证期限

  有市民猜测,由于非深户赴港旅游政策与居住证紧密相关,随着居住证制度在全市的全覆盖,原来以居住证作为非深户赴港旅游的限制条件已经不存在。因此,新政可能就此取消持证年限的限制,而将市政府承诺的“居住证”附带服务功能全部释放,规定只要持居住证就能办理“个人游”。但也有市民担忧,如果不对持证年限作出规定,会不会导致有人利用“个人游”进行“合法偷渡”?

  大猜想之总体情况

  口岸通关会否不堪重负

  有市民指出,现在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口岸通关人数就会暴增,现在增加市民的通关频率,可能会造成口岸不堪重负,过关等候时间将更长,严重影响通关效率。

  但也有市民认为,如果通关人数大幅上升,新建的几个口岸利用率将迅速提升,口岸通关时间也可能延长,现在没有实施24小时通关的口岸也将有所变化。此外,“一地一检”、深港口岸部门联合办公也都可尝试,这将从客观上推动两地在口岸管理上的融合。

  深圳消费市场是否会受影响

  有市民认为,新的赴港政策出台后,大量深圳市民前往香港购物旅游,可能会导致深圳的消费市场萎缩,降低深圳经济的活力。

  不过,也有市民持不同观点,能够赴港旅游的人大多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即使“一签多行”不实施,这些人仍然会去香港消费,只是新政出台后,每次大宗购物的花费分为了多次消费。

  另有市民认为,新政策出台后,深圳的消费市场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巨大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不会严重到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市场竞争本身就具备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这反过来也会推动深圳的产业转型与升级。

  实事完成难度:☆☆☆☆☆

  政府承诺:

  年内实现所有符合条件的户籍居民办理一年多次往返香港旅游签注。力争所有符合条件的持居住证的非户籍居民都可申请在深办理赴香港“个人游”签注。

  记者观察

  赴港游新政的双重需求

  和最近热议的广佛同城一样,深港融合同样是城市发展的高端议题,讨论的落脚点也都是交通、社保、旅游等民生问题。如果说广佛同城拥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和政策条件,能够在相对更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深港融合则需要更多努力、更长的时间实现。但无论如何,用民生视角推动城市融合是一种切实而有效的手段。

  今年,赴港游史无前例地成为深圳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如果从大的背景来分析这一民生事件,不难发现其中的双重需求。

  一方面,深港两地仅一河之隔,地理位置的接近直接激发了非深户居民赴港旅游的欲望,在“个人游”向非深户开放之前,尽管存在诸多不便,但“外地人”同样以回家办证的形式实现了“曲线赴港”。市政府考虑到了这一现实问题,不仅从去年开始作出政策调整,更打算在今年作出更大的改变,这是对非深户人群需求的直接满足。同样被满足的还有深圳户籍居民,这种满足的背后,是由于深港各种要素交流越来越频繁,深户市民频繁往来深港两地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另一个层面的需求来自于市政府。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大开赴港旅游之门不仅能刺激香港旅游市场,带动香港经济发展,实现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基于深港融合的长远需求来考虑。在深港融合的大背景下,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以及各种要素的充分融合,最终都要靠人的交流来推动,相对于许多大合作项目和体制改革,赴港旅游显然更容易操作和解决。因此,利用解决民生实事的机会降低两地人员往来的门槛,无疑将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记者杨磊林曦策划/统筹本报记者叶明华)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