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大跌肉价不动 观察:谁在攫取行业暴利?(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猪价大跌肉价不动 观察:谁在攫取行业暴利?(2)
2009年04月17日 10:01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访谈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

  现在到了政府出手干预的时候

  ●政府“有形之手”完全可以发挥作用,从而抑制价格大幅波动。

  ●乐观估计,生猪价格下滑周期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目前是政府再次出手调控的最佳时机。

  ●长远来看,建立与完善生猪价格发现与预警机制十分必要。

  本轮猪价周期还将持续到何时?中国养猪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出路在何方?……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近日对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进行了一次专访。

  猪价或在今年内见底

  南方日报:这轮猪价跌势目前尚未止住的趋势,这轮波动是从何时开始,有什么特点,将于何时结束?

  温思美:这一轮生猪价格波动是从2006年开始的,2006年春节前后,生猪价格达到一个低谷期,并处于养殖户的盈亏平衡点以下,加上蓝耳病等疫病暴发,养殖户纷纷宰杀母猪、淘汰病残种群,这使得母猪大幅度减少,从而仔猪供给难以跟上,这在几个月后开始显现出来。到了2007年,开始出现育肥猪供不应求,猪价上涨导致肉价上涨,反过来又带动猪价上涨。

  像猪肉这样具有长生产周期的产品,它的市场供给弹性是小于零的。价格越涨,供给越少;价格越跌,供给越多。所以价格波动幅度比一般产品要大。这一轮价格上涨期从2007年上半年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从2007年猪价上涨时,养殖户补栏母猪刚好在一年后所产的仔猪育肥可以上市了,所以供给开始急剧上升,价格也就跌了下来。乐观估计,生猪价格下滑周期将持续到今年年底,最晚也就在2010年上半年。2010年下半年猪价肯定会上升。

  调控时机的把握还应更精准

  南方日报:价格大幅波动事实上对产业不利,如何破除猪价周期?或平抑猪价波动?

  温思美:凡是有生产周期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周期。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来讲比较长,而农产品中畜牧产品和林产品的生产周期更长。市场会自行调节,但政府“有形之手”完全可以发挥作用,从而抑制价格大幅波动。

  但事实上,目前政府宏观政策的滞后性以及短期性,反而加剧了本轮猪价的波动和延长了周期。在2006年初,养殖户因养猪不赚钱宰杀母猪时,政府就应当及时出手,稳定母猪种群规模。但当时却没有及时调控。

  到了2008年猪肉价格急剧上涨时,那时已经意味着经过之前几个月价格的上涨,母猪的种群已在迅速扩大,本来靠市场调节可以在一段时期后稳定供给,结果这时政府大量进行母猪补贴,加剧了母猪种群的进一步扩大,为日后的价格大跌埋下了隐患。这也就导致2008年下半年生猪价格骤然下降,这是过去20多年来价格下降速度最快的一次!

  数据显示,过去的半年生猪价格降幅超过45%。仔猪价格也急剧下降,2008年上半年时仔猪最高价格可以达到1000块钱以上,到了2008年11月份,一般的仔猪价格只有200块钱了。出现这种状况时,是政府再次出手调控的最佳时机。另外,由于猪肉消费占居民肉类消费的65%—70%,其价格变化在CPI指数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上行时会给政府造成调控压力,政府试图在短期内控制猪肉价格,是治标不治本。

  建立价格发现与预警机制

  南方日报:目前我国养猪业散养仍占据较大规模,你认为养猪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温思美: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最终需要交给市场来调节。但我国养猪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这就需要政府不仅要保持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还要在产业与市场基础建设方面做大量的工作。

  目前,猪价往下走,等到跌到养殖户盈亏平衡点以下时,宰杀母猪的现象又会重现,这时政府就应当提前出手,稳定母猪种群规模,避免造成下阶段供给危机。

  此外,政府要提升服务,加强和改善疫病防治服务,加强养殖技术指导,这也是加快和改善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的一部分。同时要鼓励和推动养殖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促进养殖户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其市场地位及应对风险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对产业链条的整合力度,特别是防止上游企业有时跟风涨价。消费方面,政府应当从宏观战略高度来考虑,建立猪肉收购与储备机制,至少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应对猪肉危机。

  从长远来看,建立与完善生猪价格发现与预警机制十分必要。首先,在目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生猪高级交易市场,同时结合金融市场建立远期市场,比如加快推动生猪期货上市,通过完善市场功能来建立猪价的发现与预警机制,从而反过来指导市场参与者,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