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中国经济也许最难理解(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克鲁格曼:中国经济也许最难理解(2)
2009年05月18日 09:54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展露了一个丑陋美国人的形象”

  从北京到上海,从北京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在与他一次次“近距离”的片断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克鲁格曼是一个睿智、真实的学者形象,叙述自己的学术观点时思维缜密,从容不迫。然而,对于自己的观点,他也是坚持的,在与中国同行争论时,或者在他的观点受到挑战时,他的眼神中有一种单纯的执著。

  “从北京到上海,不同的中国学者,已经4次问过我相同的问题,每次提问的人都很激动。不过我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愿意一次又一次解释,也愿意争论,即使对方不能接受我的想法。”和其他来中国演讲的“大牌学者”不同的是,克鲁格曼并没有“礼节性”地为“东道主”保留足够的面子——在遇上观点激烈交锋时,采取适度“折中”的态度,世故而委婉地在不否定对方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克鲁格曼的否定,基本上都是毫不含糊的“绝不”。

  在两天中,每次演讲都有人针对克鲁格曼关于人民币通过固定汇率来保持大量顺差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每次,他都锲而不舍地和质疑者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在下一场演讲中,他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仍然没有温和地磨去棱角。

  克鲁格曼在5月11日上午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巨大贸易顺差并不完全是比较优势的结果,而是由政策的原因造成的,如果减少官方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干预,赤字就不会这么大。但是他的演讲一结束,龙永图就质疑他:“一个国家不能因为自己的贸易顺差就成为指责对象。中国一直在试图通过增加进口和扩大内需来减少贸易顺差,事实上近年来贸易顺差也在减少,但是贸易顺差是市场的结果,是全球贸易格局决定的。”

  话音刚落,自称是“偏左的自由主义者”的克鲁格曼就针锋相对地说:“我不同意中国的贸易顺差是比较优势带来的市场结果,我认为这是政策性的。虽然我不支持人民币自由浮动,因为资本市场太复杂了,但是我认为,如果人民币是可浮动的,那么贸易顺差不会那么大。尤其在现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过大的贸易顺差就意味着别的国家收入的减少,那很可能就不被别的国家所欢迎……”

  龙永图立刻反击说:“总有国家是贸易顺差,有些则是贸易逆差,因为中国是贸易顺差就对中国施压,那是不合理的。而且中国的贸易顺差正在下降,现在政府也启动了内需。但是顺差仍然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真正的受益者是进口国,进口国得益了反而指责出口国显然并不公平。”

  “我并不这么认为,贸易顺差大多数时候是市场的结果。但是如果要说中国的大量贸易顺差是市场化的结果,那就太有想象力了”,克鲁格曼认真地听完了龙永图的话后说。虽然主持人在旁边半开玩笑地说:“别争了,龙永图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代表,肯定争不过的。”但是克鲁格曼仍然毫不客气地争论下去。

  “没办法,货币金融体系是美国主导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需要强大、健康的金融体系,而且WTO讨论的自由公平的贸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龙永图的回应引起了全场掌声一片。克鲁格曼聚精会神地听着,并且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听到这里,克鲁格曼忍不住拿起了话筒,但是龙永图继续说:“总有国家选择固定汇率,有的选择浮动汇率,是不是不可自由兑换的都是操纵汇率?虽然现在中国购买外汇收益很低,甚至是负数,但是总比人民币可兑换的话,外汇储备全部变为零要好。”

  在龙永图发言期间,克鲁格曼几次拿起话筒要发言,但是都因为对方没有停下,而又微笑着把话筒放下了,虽然主持人在龙永图讲完后,示意这一话题可以结束了,但是克鲁格曼仍然执著地拿起话筒,而他的回答也显示了他一惯的幽默:“我也不支持人民币可兑换。当然,我已经展露了一个丑陋的美国人的形象,但是没办法,我只能这样说了,因为我确实认为,没有一个国家有像中国那样大的外汇储备,这才是我们所担心的。”

  人物档案 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目前担任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记者 姜澎 王乐)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