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商竞逐皮尔卡丹引发思考:哪条路更好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温商竞逐皮尔卡丹引发思考:哪条路更好走?
2009年07月27日 09:35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代理、收购和自创品牌,哪条路更好走?

  随着在莞温商竞逐皮尔·卡丹事件的发展,在莞温州商人参与、有可能在莞代工等消息逐渐浮出水面。因为和东莞制造扯上了关系,竞逐皮尔·卡丹事件越发受到莞人关注。

  事实上,竞逐皮尔·卡丹事件发出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国际品牌与国内制造加工企业之间,正呈现出一种另样的合作关系,就是由以往的下单加工,到现在的输出品牌文化。

  对于那些苦于没有品牌,又想在国内大展身手的企业,这个时候面临的是多样化市场选择和对企业资源的重新整合。

  是代理还是收购,是养别人的牌子还是自己生孩子,由在莞温商竞逐皮尔·卡丹事件延伸的关注焦点,自然落在品牌怎样与国际化对接上。

  国际品牌降低“并购”门槛

  港商李伟生,专门从事国际上购买和承包商标服务。李伟生的多来宝授权(国际)有限公司就于上周,刚刚随香港贸发局来莞,寻求合作伙伴,而在东莞使用他授权的品牌已有8年时间。

  对于皮尔·卡丹中国区的商标出售,李伟生坦言,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品牌公司出售自身商标形象的行为突然增多,他们也是为了缓解财务压力。“以前买品牌没有这么容易,也没有这么多渠道,今年多了很多。”

  “现在不仅仅是皮尔·卡丹,花花公子也放出了买断地区性商标使用权的消息。”李伟生说。

  这类向外界抛出买断信息的品牌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众消费类的轻工业产品,如鞋帽、玩具、家居以及消费类电子品牌上,而品牌多为刚出来的新品牌,以及有一定知名度和消费群体的国际二三线品牌。他告诉记者,自己经手的国内购买者,多为没品牌但拥有一定制造实力的企业。  

  此次,温商踊跃竞“购”皮尔·卡丹事件,也有其内因驱动。中国入世以后向外资开放了零售业,顶级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国内的民族品牌也在快速地崛起,拉走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二、三线的国际品牌在国内逐渐边缘化。为了寻求更多的话语权,从代理权到所有权的“转让”,成为国际品牌代理商的集体选择。

  据业内人士透露,事实上,在2004年之后,中国的代理商就已经很难拿到真正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代理了。此次金融危机,增加了国际二三线品牌的买断机会,对此,东莞的温州商人刘道松说:“今年国际相关品牌抛售现象有所增加,而温州商人有做品牌的历史和传统,这种形势对温商来说无疑是利好。”

  借助没落的“贵族”整合销售渠道

  在业界看来,皮尔·卡丹是一个被榨干的品牌。黄江镇南福皮件总经理许丕恒说,“我给皮尔卡丹在日本、中东三国市场的产品做过代工,整体的印象是这个品牌没落了。”

  许丕恒认为,皮尔·卡丹在中国市场的衰落很大程度与其代理授权制度有关。“代理商都把精力放在数字盈利上了,而品牌文化却在数字递增中逐渐消退。”据他介绍,国际上皮具服装授权和代理有很多种,从管理特点来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看你的盈利;另一种则强调品牌价值提升。皮尔卡丹在国际市场多样授权,在将其品牌物尽其用、制造快钱的同时,已经将其品牌彻底榨干。

  此外,皮尔·卡丹的没落也与其产品档次留给国人印象有很大关系。进入中国后,皮尔·卡丹授权了很多代理商,代理商通过每年两次的订货会选择引进中国的产品,而代理商是按照当地消费者口味来下订单。久而久之,国人便错误地认为他们在中国市场看到的皮尔·卡丹就是品牌本身的样子。而仿制品的泛滥更是品牌成长的心头之痛。

  “不难否认皮尔·卡丹在市场上还是有其号召力,温州商人本身已有完备的市场渠道,面对这次机遇是不会放弃的。”刘道松说。

  刘道松说的完备市场渠道有其温商的特性,以其自己经营的公司来看,早年间,在意大利购进一个二线品牌,目前该品牌在国外已经渗透了代理、批发以及专卖店等各种模式。在他看来,温商缺少的绝对不是资金和渠道。在渠道网络上,即便是擅长加工贸易的港商和粤商都不能望其项背。

  温州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开始代理国际品牌业务。据不完全统计,仅温州永嘉桥头镇,就有3000多人在广州从事国际品牌代理,组建代理企业逾200家,主要产品是服装和皮鞋、皮具,如金利来、鳄鱼恤、花花公子、梦特娇、华伦天奴、皮尔卡丹、卡丹路、啄木鸟等。

  而作为此次“收购”事件的主角之一,陈小飞是第一个拿到国际品牌代理权的温州人。10年前,他签下了卡帝乐鳄鱼皮具代理权合同,并在东莞设厂。有了前期的代理做基础,“收购品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其实就是借鸡生蛋,避免自创品牌绕弯路,在温州商人内部看来,收购确实是一种又好又快的方式。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