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试点 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新农保”试点 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3)
2009年09月09日 14:25 来源:央视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收看,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正在试点当中的农村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方案,很多朋友非常关注这个话题,我们看到现在有一幅漫画,我们请两位评论员来看一看,这是一个养老保险金,但是好像追逐它的人是比较多的。

  张鸿:对,追逐它的人,肯定当中包含了一些需要养老的农村的老人,但是我想这个作者的担忧肯定是会不会有一些人,他把脑袋,自己脑袋缩下去,然后顶着一个空碗来套取这些养老保险金,因为整个的环节,其实是很多的。

  何帆:担心被挪用。

  张鸿:对,可能到最后不能保障给应该保障的人。

  主持人:所以顺利地执行,而且还要执行到位,这就特别特别的重要了。

  张鸿:对。

  主持人: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各方媒体也有很多见解和观点我们一起来看看媒体的相关评论。

  新农保给予农民养老国民待遇,对新举措众多媒体纷纷发表评论。

  新华网发表,“新农保破解‘养儿防老’”。文章说,这次国务院推出的新农保试点,其最大的亮点在于政府参与,让人看到了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人民日报》的文章说,实行农民普惠式养老,绝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财力问题,更是一个执政理念问题。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最关注的不应是国家的财富增长,而是人的生存权利,人的全面发展。

  也有媒体关注好政策的落实问题。

  《东方早报》发表署名文章“人性化的新农保与隐忧”。文章指出,地方财政每人每年30元的补贴,能否兑现?在欠发达地区,是否会有困难?如果一个县有20万农民需要补助,那么就是600万元,这笔资金看起来不多,但是在已经负担了城乡低保、新农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资金的分摊的份额以后,尤其是仅有吃饭财政的县,还有没有余力?这是需要合理安排的。

  “新农保政策成功关键在执行力”是《新民晚报》的评论。要解决农民的顾虑,理应把新农保的实施质量作为考察执行者的指标,必须关注新农保政策的执行力,要加强监督力度和明确处罚力度。

  南方报业网的文章建议说,农保与城保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需要建立,“乡——城”人口迁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农保制度应该充分考虑到参保对象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接续,通过建立衔接机制,实现农保与城保制度之间无缝对接。

  主持人:其实我们看得出来,媒体在特别称赞这一次这个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这个试点方案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就是怎样把这样一个有利于农民的非常实惠的一个政策,能够顺利地把它执行到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两位评论员对此怎么评价?

  张鸿:我想这也是我的担心,就是怎么才能执行到切实让这些该,老年人该拿的钱真的给了他们,而不是养了别人。

  主持人:对,而不是像我们在漫画当中看到的那些空着的碗。

  张鸿:对,这种担忧其实是有理由的,因为我曾经看过审计署有一个报告,它就提到就在过去的老农保里面,有200个县是财政在里面有补贴的,财政是掏了钱的,但是其中有72个县财政补贴补贴给谁了呢?全都补贴给了村干部。

  主持人:给村干部了。

  张鸿:对,就是没有给那些应该养的那些老人。那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这个网友担心的,是不是有吃空饷,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利益差,我想有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就是如果说我这个地方有一个老人,他需要被这个保障的话,那就意味着我这个老人一年掏一百块钱,然后政府一个月会给他55块钱。

  主持人:对。

  张鸿:一年是660块钱。

  主持人:对。

  张鸿:我掏一百块钱,政府补660块钱,也就是说我一年可以,一个人就可以挣560块钱对吧,这样的话,就有一个利益驱动。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