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未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危机成分水岭(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学者谈未来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危机成分水岭(3)
2009年09月28日 13:26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丁志杰:G20峰会提出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二是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倒闭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雷曼兄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我担心的一点是,大家总结出来的是错误的教训,那就可怕了。事实上,这个问题可以拓展到更基本的问题,就是政府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过去人们认为政府仅是金融机构的保姆,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政府应适当介入金融体系活动,调整金融运行的规则。政府的介入会改变市场运行,往何种方向演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未知问题。

  G20工作组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并不意味着对原有微观监管框架的推翻,而是在后者基础上考虑到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而进行的补充。工作组提出的原则和建议有:所有的国际国内金融监管机构或者标准制定机构在授权范围内都应考虑到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每个国家针对自身情况建立一个权责清晰的机制和有效的全球平台,从而对各国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进行评估,并且进行政策协调;一国金融当局应当采用宏观审慎性工具来应对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在6月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中提出,要新成立一个金融服务管理理事会来负责宏观审慎监管;欧盟则在宏观层面上组建了一个“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与微观层面上的欧洲银行监督局、欧洲保险监督局和欧洲证券监督局一起,加强欧洲金融体系的监管。

  危机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分水岭 也是经济金融理论的分水岭

  记者: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未来经济理论领域内的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丁志杰:危机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分水岭,也是经济金融理论的分水岭。危机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特别是提供了大量反思已有理论缺陷的证据。正如上个世纪的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主义一样,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必将带来经济金融理论的又一次革命。在危机之前,政府和经济学家们过分地相信了市场,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投机者和套利者都是理性的,因此将引导市场理性,而这却忽略了“合成谬误”的影响。所谓的“合成谬误”,即是指在一个系统中,尽管每个局部和个体都达到了最优的状态,但经过加总之后的整体却不一定能继续保持最优的状态。况且市场中本来就存在着种种非理性的因素,如何将这些因素考虑到经济理论和模型当中,将其作为未来理论的假设条件之一,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完成它也并非不可能。物理学中对无规则布朗运动的研究为统计力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因此要研究金融经济理论中的这一问题,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基于统计规律,在个体与整体之间建立有效的桥梁,可能会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思路。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