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洋老板:经营中国记忆 想成为北京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北京胡同的洋老板:经营中国记忆 想成为北京人
2009年11月05日 11:02 来源:中国财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粮票、军绿色茶缸,印有“妇女也能当英雄”、“飞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化衫,红色主题餐厅,继改革开放30周年后,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充满了时代特征的种种记忆以各种形式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在全国成千上万个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经营者中,江森海是成功者之一。

  江森海,原名多明尼克,地地道道的英国人,这个时刻准备着加入中国籍的老外,现在在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开了两家以经营新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文化衫店。收入多少?“这个我不能说,不过我们一家五口生活很不错。”江森海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江森海17岁来到中国,在北京遇到了同样为“老外”的妻子,并有了三个可爱的“闺女”。

  “这里的人都很好,我爱北京,我爱中国。”多明尼克———他更愿意别人称呼他江森海———希望自己的三个“闺女”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她们现在没有国籍的概念,别人问起来,她们会说自己是北京人。“不过有时候也说自己是英国人。”喝了一口咖啡,江森海继续说,“因为她们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有的小朋友叫她们‘洋娃娃’、‘老外’。”江森海笑了笑,“‘老外’是一个敬词。”

  1993年来到北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十几年的江森海已经融入了中国。“中国人很善良、勤奋,中国取得成就、中国人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都是必然的。”江森海认为,自己取得现在的成绩与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善良与帮助是分不开的。

  经营中国记忆的洋老板

  江森海初到北京时还不到20岁,从17岁离开英国开始自己的旅程,到过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的印度。1993年,江森海第一次来到他眼中神秘的中国。“打工,到处打工挣钱。”

  2003年,婚后的江森海一家搬进了北京胡同。“刚搬到南锣鼓巷时,这里还没有如今这般热闹,全是居民,我的店算是第一个服装店。”江森海告诉记者。

  “2004年,一个剃头的安徽‘哥们’告诉我,街道有意把南锣鼓巷发展成步行街,现在有一个店面空着,每个月才1500元,他建议我租下来。我也觉得机会不错,而且一直有自己当老板的想法,就租了下来。”江森海说,“可当时还没有想好做什么,店面一直空了8个月。后来出门都不愿意路过自己租的店面,看到闲置的店心里就难受,也怕邻居议论。”邻居们都劝他开个奶茶店或者蛋糕店,可是江森海就是不干。“我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一些有创意的、好玩的事情。”

  江森海从小喜欢收藏东西,小的时候常会在别人扔掉的东西堆里翻,找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保存下来。到了北京,江森海收藏旧东西的爱好有增无减,每周四都是他的“淘宝日”,他会到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淘东西,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那里的好多人都认识我,他们会给我带来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旧货。”江森海说。“我非常喜欢老北京的一些东西,在我看来,北京过去的东西才有味道。”他创作灵感正源于收藏的喜好。

  “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北京的文化衫没什么个性,大都印着长城、故宫等,从1993年我到北京以后,北京的T恤衫一直都没什么变化。这应该是个商机。”江森海认为,北京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有很多记忆都可以印在T恤衫上,于是他就有了做文化衫的想法。在邻居们的质疑下,靠着4万元的启动资金,从租房、雇人、设计服装到工厂制作,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印着老北京记忆的文化衫店在南锣鼓巷一个13平方米的小门面里开业了,取名“创可贴-8”。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