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抑制晶硅和风电设备发展或许为时过早(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指出:抑制晶硅和风电设备发展或许为时过早(2)
2009年11月24日 08:57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风电产业某些环节出现阶段性供需失衡与成熟产业产能过剩有本质不同

  研究也发现,我国风电制造业现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从风电整机的供需情况看,叶片和整机近两年投产的产能已超过了未来2年预计的市场需求,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根据国内主要风电整机厂商的产能扩张计划测算,2009—2010年若全部达产,全国整机产能将分别达到1100和1900万千瓦左右,明显超过我国风电发展规划预测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叶片在整机中所占价值较高,国内的叶片生产企业近几年快速增加,导致叶片产能超过整机产能。

  陈志认为,在整机和叶片两个环节出现的过剩主要是企业驱利的结果,也是一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上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从而促进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性现象,是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出现的阶段性特征,与钢铁、水泥等成熟产业的产能过剩具有本质不同。

  左脚迈出去、右脚跟不上,产业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建设步伐尚不一致

  陈志说,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整体产业链、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在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上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左脚迈出去、右脚跟不上”的现象。

  一是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不配套。很多风电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电力接纳的方案。如国家规划内蒙古蒙东和蒙西有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但是内蒙古风电的送出方式和落点至今未落实。

  二是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不协调,造成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出力受限,现行的调度机构对风电场也缺乏调度经验和技术手段。

  三是风电标准和认证体系亟待加强。我国目前沿用的风电标准大部分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转化而来,且其中涉及到的多是风力发电机组标准,有关风力发电场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较为欠缺。其他国际通用的如德国劳埃德GL标准、丹麦RISOE的DNV标准也主要是依据这些国家的开发建设条件和经验制定的,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只要不拿纳税人的钱去砸,“过剩”有利于在竞争中促进产业升级

  刘峰说,他们在企业调研时发现,对于“产能过剩”,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部分已经进入的企业挺高兴——少一些未来的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好;而一些站在门槛边的企业则遭遇了信贷等瓶颈。

  据悉,继9月底《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后,环保部、国土资源部等纷纷出台文件,对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环保准入和用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刘峰认为,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等是必要的,但只要投资用的不是纳税人的钱,“过剩”有利于在竞争中促进产业升级。

  “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研究报告,不是哪个研究机构的,而是汇丰银行的,他们并不认为不该给这两个产业投资。”刘峰说。

  从总体上看,虽然我国在高纯多晶硅制备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晶硅产业整体的制备工艺、关键核心设备目前仍依赖引进,特别是大型节能还原炉技术,设备严重缺乏,主要依赖进口。而我国对风电设备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依然较低。除了几个大的企业,最近两年进入市场的风机整机企业,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1.5兆瓦双馈型风机技术,其间曾出现过多家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设计公司重复引进技术的情况。

  刘峰说,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其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来自于多种技术的竞争和优选。因此,短期的“产能过剩”会促使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有利于形成主流技术以及技术标准,使技术选择进一步向科技含量更高、效率更高、节能环保更优的技术和产品集聚。同时,竞争也将引起企业之间的并购,促使产业整合和提高集约度。

  “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复杂的科学、工程、经济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前,各国都在寻找可靠、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途径,新能源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针对多晶硅、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滞后、瓶颈约束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不能收回前进的步伐,而更应该加速配套产品、基础设施、准入接入的制度和技术、管制制度等的完善与配套。以培育产业为主线,加快自主创新。把握规律,促进相关行业更好更快发展。”刘峰认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