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志士遗稿为“床下都督”黎元洪还原历史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武昌首义志士遗稿为“床下都督”黎元洪还原历史

2010年07月01日 14:0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12年元月法国杂志报道首义都督黎元洪。陈勇 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武昌首义志士遗稿为“床下都督”还原历史:

  黎元洪洪心怀犹迈开共和国第一步

  起义前,就曾被提名义军都督

  家住汉阳的朱君肃师傅,看到本报关于黎元洪墓及相关文物的连续报道后,来电称“我爷爷叫朱树烈,曾参加武昌起义,当时推逼黎元洪为军政府都督,他是参与者之一。两人由此结下情谊,黎从民国总统下野后创办实业,我爷爷为其打理浙江的一家私矿”。

  昨日,年届六旬的朱君肃专程来到编辑部将祖父生前照片,及一枚刻有“朱树烈”名的印章展示给记者。据介绍,其祖父民国时期曾任沔阳县县长、湖北省财政厅审计负责人等职,1952年去世。“1945年10月,爷爷应首义同志会之约写下《回忆辛亥首义》,详细记录了当时身为清军协统的黎元洪,是如何被起义军推上中华民国中央第一大都督之位的。它与民间盛传的“床下都督”之说,大相径庭。

  故事还得从百年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武昌起义说起。

  据皮明庥先生主编的《简明武汉史》所载: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胜利后,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革命政权,以便通电全国呼吁响应,建立政权的焦点,无疑是军政府都督的人选。

  “革命党在起义前,对都督人选曾多次讨论过,但都没有作出决定。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一直未形成一个统一、稳固而有威望的领导核心,由谁出任都督,文学社与共进会的领导人之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在这这种情况下,两团体曾一度邀请黄兴前来主持大计,但黄兴迟迟未到,当起义迅速取得了胜利,革命党的主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却都不在武汉。”

  新生的政权急需一个有威望的人出来主持大局。“于是有人建议改推黎元洪”。其实在革命党起义前的多次讨论中,黎元洪就被提名过。由此可见,起义之后他被推举为都督,也并非民间传说的“临时”之为。

  辛亥首义一举光复武昌,黎元洪被革命党人逼为都督。百年来,关于“床下都督”的传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

  作家斐高才先生在撰写首部黎元洪传记小说《首义都督·黎元洪》时,在海峡两岸查阅了大量典籍、走访了相关人士后发现,“床下都督”缺乏证据。昨日,斐高才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以其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谜底。

  事情的起因是黎元洪与袁世凯狼狈为奸,将首义元勋张振武诱骗到北京,于1912年8月16日凌晨,将张杀害。案发后,举国上下口诛笔伐“袁民贼”、“黎屠夫”。武汉地区因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床下都督”的讽刺小说战。

  袁、黎勾结屠杀了张振武后,武汉地区的两大报纸《震旦民报》与《群报》非常活跃,今天你出招,明天他应战,展开了一场反黎与拥黎的文字战。

  《震旦民报》由著名党人宛思寅与张芸天共同主持。蔡寄鸥被聘为主笔后,首先在《震旦民报》发表了一篇社评,指斥黎元洪于起义之时,匿避于床下,名曰“床下都督”;汉阳失守后,又弃城潜逃,成为“逃跑都督”。对此,《群报》则极力为黎辩解,称黎元洪“匿迹床下,觉竖子之不足与谋;弃城逃走,乃效法孔明之空城计也”。

  这时,鸳鸯蝴蝶派作家贡少芹在《留守风流史》中,攻击曾在南京担任留守的革命党人黄兴。对此,马野马、蔡寄鸥两大主笔,又以纪实的手法,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文体,分别迅速写成了《床下英雄传》和《新空城计传奇》两篇讽刺小说,并连续在《震旦民报》上发表,充满了辛辣讽刺趣味,一时间轰动三镇,影响全国,发行量也因此一增再增。于是,“床下都督”之说就不胫而走了。

  裴高才说,对于黎元洪,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有这样的评价:“武昌是辛亥首义之区,黎元洪在中国人走向共和的道路上,尽管步履蹒跚,坎坷曲折,但毕竟也是迈开第一步的先行者之一,我们理应给以必要的尊敬。同时,也要像张謇所说的那样,以‘公平之心理,远大之眼光’看待这个历史人物,‘勿爱其长而因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公正。’”

  “出生于黄陂的黎元洪时任新军21混成协统领,是武汉仅次于张彪的清军首脑,在军界素以军务娴熟,为人厚重著称。他曾出国受过资本主义的军事教育,不像张彪那样劣迹昭著。新军和商界都对其颇有好感,但他一直不赞成革命。”这是《武汉简明史》对黎元洪的介绍摘要。

  这样一个“不赞成革命”的清军首领,是如何被革命党人推上义军领袖位置的?说法颇多,其中一个民间版本是:黎元洪在起义爆发时,就躲在幕僚家,见到有士兵前来寻找,以为是逮捕他审讯,吓得躲到床下去。后经人们东哄西说,好不容易才从床下拉出来,就此获得了“床下都督”之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