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在北京的三段生活:对冯雪峰的感情没有结果(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丁玲在北京的三段生活:对冯雪峰的感情没有结果(3)

2010年07月28日 10: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925年丁玲在北平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第二次进京

  1949年,丁玲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平,开始了她新的生活。

  -暂住东总布胡同22号

  丁玲回到北京后,住在东总布胡同22号。这是一个大宅院,当时既是中国文联和中国文协的机关办公地,也兼作一些作家和领导同志的宿舍。丁玲住在宅院后楼二层的西南面,她的对门住着沙可夫夫妇。

  我循着丁玲的脚步,也来到了东总布胡同。在来东总布胡同之前,我曾经查阅过这条胡同的资料,据记载,总布胡同在元代即已形成,明朝属明时坊,清代属镶白旗。据说明代的总捕衙门设在此胡同,所以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后,可能是因为谐因被称为总布胡同。总布胡同东西走向,在中间被朝阳门南小街分割成两部分,西侧为西总布胡同,东侧为东总布胡同,东总布胡同东口向北拐过去,为北总布胡同。

  我眼前的东总布胡同平整宽阔,原来的东总布胡同22 号,现在依然保持着旧貌,整座建筑朱漆金粉,古香古色。据曾经居住在这里的陈企霞的孩子回忆,当年丁玲住的楼房是这样的,“这座楼房建筑十分别致、豪华、气派,地面上铺着花砖,楼梯上铺着地毯,楼道和房间里都是彩色刻花玻璃。卫生间里也有热水供应。在当时这样的住房是很少见的”。

  -多福巷16号

  多福巷16号是丁玲二次进京的第二个住所。丁玲1951年迁居于此,她与陈明在这里一直住到1958年。我循着丁玲的脚步也随之来到了多福巷。多福巷在王府井大街的东侧,华侨大厦的后身,高大的华侨大厦,完全遮盖住了这条小胡同。我初见这条胡同时,简直惊诧了,我很难想象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在高档的华侨大厦后面,还有这样破旧的胡同,它仿佛是躲在名角镁光灯阴影下的小角色,没有了自己的色彩。

  在多福巷里我向老居民打听丁玲当年住的小院,但是老居民纷纷摇头,没有人知道这条胡同中还住过这样的名人。我虽然知道丁玲住在多福巷16号,但是这条胡同的门牌号经过几次改变,早已不是50多年前的排列了。站在多福巷的街头让人不得不感叹世事变化。

  多福巷16号原是文协宿舍,据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回忆,院内的布局为,“北屋西边的一间是妈妈的书房,另两间打通成一大间是客厅。西厢是卧室,东厢的三间中有两间打通为一大间是餐厅,房内放了一套沙发,也可以作会客用,另一小间空着。南屋的几间中,夏更起和王姐各住了一间。北屋西边的耳房用作厨房和暖气锅炉房,东边的耳房我住”。

  住在多福巷16号的那段时光,可能是丁玲与陈明生活中最安宁、快乐的时期。两个人都有工作,相亲相爱。丁玲在那时可以说声名显赫,1952年,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政府授予的斯大林文艺奖,她成为了国际知名作家。然而1955年,丁玲却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后被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我记起有资料记载,1958年,丁玲和陈明在多福巷16号过了一个寂寞而凄凉的春节。春节刚过,陈明的单位就通知他到黑龙江密山农场监督劳动,并让他先到东郊双桥农场报到,候命出发。在陈明出发前,丁玲与陈明两人理了发,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不久后,丁玲也被下放到东北与陈明一起劳动改造。

  在多福巷我没有找到丁玲当年住的小院,回到家我还不甘心,希望从网上找到丁玲在多福巷生活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网友的博客中,我终于找到了当年曾经住在多福巷的老人,他在博客中写道:“从大庙的后门出来,就是多福巷的西口内,正好对着作家丁玲小四合院的门”。这位网友所说的大庙,我知道就是指报房胡同内的法华寺,法华寺的后门,就开在多福巷西口内,如果按照网友的记忆,当时丁玲家的小院,也许就在多福巷的西口内吧。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