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在北京的三段生活:对冯雪峰的感情没有结果(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丁玲在北京的三段生活:对冯雪峰的感情没有结果(4)

2010年07月28日 10:2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晚年的丁玲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丁玲和陈明利用积蓄购买了大翔凤胡同的房产

  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就是房子,有资料统计七成的居民拥有自己的房产。上世纪50年代,丁玲和陈明在北京安顿下来,他们在大翔凤胡同也购买了一处房产。当时陈明想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北京,需要为老人准备住的地方,于是丁玲与陈明就用积蓄购买了大翔凤胡同的一处房产,供陈明的父母居住,我决定到大翔凤胡同去看看。

  大翔凤胡同就藏在什刹海的后海南沿,那天我从地安门下车,跨过古老的银锭桥来到了后海南沿。后海南沿与北沿虽然都在后海,但是两岸风光却不同,北沿明显比较热闹,而南沿更多的是平静。沿着后海南沿我一路向西北方向走去,走不多远,就见到在南沿的旁边有一个窄窄的胡同口,抬头看到胡同的牌子正是写着大翔凤胡同。

  我第一次听到大翔凤胡同的名字就感觉怪怪的,总是将它叫成“大凤翔胡同”,我觉得这样才上口。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这条胡同的本名不是大翔凤胡同,而是叫“大墙缝胡同”,因为这条胡同以前是王府间的空隙和过道,后来逐渐有了人家,便形成了胡同。有人考证说《红楼梦》里的宁、荣两个府第的原型,就是胡同周围的恭王府和罗王府,所以就有人说曹雪芹住过大翔凤胡同6号院。丁玲和陈明购买的房产是大翔凤胡同3号,就在6号的斜对过儿。

  我走入了胡同,没几步就发现了3号,原来这个院子就在大翔凤胡同口不远。3号院原是作家马烽的房产,住了数年后,马烽想回老家,便将院子卖给了丁玲。丁玲和陈明买下来后,就让陈明的父母住下了。

  现在大翔凤胡同3号是《民族文学》杂志社,我去的那天杂志社大门紧锁。我透过门缝向内张望,看到院子并不算大,但布局整齐,南北各有两排平房,正对着院门的是一座两层小楼,整座小院干净清爽,青灰色的砖墙、砖地,朱漆的房檐、木窗。陈明在《我与丁玲五十年》中记载,这座小院子后来换了一套单元房给了丁玲的儿子蒋祖林,所以这座小院现在已经不是丁玲的产业了。

  第三次进京

  1979年,丁玲回到阔别了20余年的北京,最初丁玲住在文化部和平里招待所,后来又搬入了友谊宾馆东北区一套普通的客房里。丁玲在北京的最后居所是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

  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在繁华的复兴门外大街南侧,紧挨着地铁1号线的木樨地站。这是一栋高级公寓,外墙被粉刷成了淡淡的藕荷色,看上去是那样与众不同。这栋楼和它旁边的24号楼,被很多人戏称为“部长楼”,“文革”结束后,很多落实政策的老干部,都被安排住在这里。我走近了22号楼,无意间在楼身上看到了一个四方形的铭牌,上面写着“优质工程样板楼一九七八年”的字样,如此算来,丁玲应该是这栋楼的第一批住户了。

  我与院内的老奶奶闲谈,据她回忆:“她刚搬到这里时,这一片还是荒地,从这里往北去还有坟地。那时‘文革’刚刚结束,一大批落实政策的干部回京需要住处,于是就在这里盖起了两栋公寓楼,供他们居住”。当时刚刚回到北京的丁玲就分到了22号楼,丁玲戏称他们的家在“九重天”上。

  有了安定的居所和宽松的创作环境,丁玲迎来了写作的又一个春天,她笔耕不辍,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1984年,丁玲彻底平反了。1986年,82岁的丁玲走完了她的一生。文并摄/王鼎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