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战略选择(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战略选择(2)

2010年08月03日 16:3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谈到文化软实力,李汉秋教授深切感受到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李汉秋连续担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致力于中华民族道德建设和传统节日的呐喊,亲眼目睹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一直处于一个微妙的调整时期。以前我们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比较偏颇的态度,有是出现了“扫除”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政策上开始逐渐纠正以前的偏颇,走上了正确对待、稳步调整的道路。在他看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是国家文化战略转型的自然结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建成这样一个先进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就要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世纪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通过割断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走向现代化,因此要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但谈到这种转型,李汉秋认为,转型不能大张旗鼓,不能转的太快,应该采取渐进式的调整。

  文化软实力重在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最重要的是要有中华文化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软实力,舍弃中华传统文化,怎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新道德体系一直是李汉秋呼吁的着力点之一。文化的核心是道德精神,文化最好的体现是人,无论是精神产品,还是物质产品,最终的核心是人。因此弘扬中华传统道德,进行伦理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貌,要从娃娃抓起,在幼小的心理中播下优良的道德的种子。

  建立传统节日文化体系是李汉秋呼吁的另一个着力点。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是活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粘合剂,其中包含了亲情情节、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可以唤起对亲人、家庭、故乡、祖国的感情,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通过传统节日培育民族精神,同时,把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同传统民族精神结合起来,融合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革命文化的传统,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部署,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此,海内外人士倍感激励。从现实情况看,同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相比,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建设世界文明大国,要求我们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权益,改革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大发展。

  文化软实力进入中央决策的实现路径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其内涵和外延的讨论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然而文化软实力进入高层视野,并最终被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则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当然,这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约瑟夫·奈最早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时包括核心价值、制度和对外政策。此后,西方世界对软实力的概念不断进行了丰富和补充。约瑟夫·奈本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正。相对于国家“命令式的实力运用主要靠诱惑或者威胁”,软实力是“使人随我所欲,可称为间接的或者同化式的实力表现”,是一种间接的运用力量的方法。

  软实力在国内的提出,最早是1993年王沪宁发表文章谈到这个问题。他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一文中提出,把文化当作一种软实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权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得到和扩展,而软权力更加依赖于国际间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国家的软权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

  这之后,软实力在我国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软实力”概念的使用频度越来越高。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都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当中。一般认为,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在经济发展初期,软实力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见,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尤其是当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始向外辐射,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竞争时,软实力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就开始显现。

  “软实力”最早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件报告中是在2006年。胡锦涛在中国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称“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加强网路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可见,中国领导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提升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性。软实力的概念已然进入了中央领导的视野。

  2007年两会期间,“文化软实力”再次成为两会委员们的热门话题,关于文化的议题的关注度有增无减。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如箭在弦

  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就是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控制力。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公认的大国、强国,中国文化是奠定当时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价值观、中国人的思想体系,曾经影响了欧洲,影响了整个世界。只是到了近代,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一直面临着救亡图存的拼搏,没有时间来从容地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在中华民族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优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之构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国不仅要有“硬权力”的发展,还要具备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必须在“软实力”上赶上世界的步伐。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现在,十七大报告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系统部署,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日前,中央各有关单位、文化机构、科研院所等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建设的调研和探讨,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在兴起新的热潮。综合配套的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正是目前最迫切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记者 王兆鹏)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