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赔了?喧嚣热炒下有哪些商业传奇?(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新《红楼梦》赔了?喧嚣热炒下有哪些商业传奇?(3)

2010年09月07日 09:53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剧组对原著中所描写的贵族家庭奢华的生活,从环境布景到吃、穿、用等都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因此造价也极高。

  1.18亿成本

  ——剧组的钱花哪儿了?

  2008年5月25日新版《红楼梦》正式开机,由李少红担任导演,李小婉担任制片人。这对“金牌搭档”从1995年注册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起,至今已经配合了15年,推出过《雷雨》、《大明宫词》、《桔子红了》、《人间四月天》等影视作品,因为新版《红楼梦》,她们开始了第七次合作。

  按李小婉的话说:“少红导演管的是创作,是花钱的,而我是做制片,谈项目、找钱的。”这种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的合作模式,在新版《红楼梦》中得到了延续。

  这部原计划8个月拍摄结束的电视剧,实际拍摄了将近16个月的时间,于2009年9月9日宣布停机。按李小婉的话来说这部戏是在“超长、超高、缺钱”的情况下拍完的。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超长”,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50集的电视连续剧,按一般的常规是6个月拍完,我想可能紧张了一点,就下了狠心定的8个月。”李小婉回忆,当时李少红面露难色说:“8个月实在完不了,10个月吧。”

  李小婉深知超一天就要多一天的费用,于是“10个月吧,10个月能完。”李小婉像鼓励剧组人员一样,鼓励自己。在说这话的时候,坐在一旁的演员归亚蕾(新版《红楼梦》王夫人扮演者)问她:“你真的相信少红导演10个月能拍完?”

  从那时起李小婉就隐隐感到了这部戏可能超期的现实。

  而“超高”则是这部剧的成本高。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部戏最初的投资是100万/集的成本,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很高的预算了,但在我们2007年接过来之前三家投资方还做了很多工作,所以真正给到我们的是4500万,即90万/集的预算。”

  当李小婉看到李少红满意的拍摄效果清单时,她发现:包括搭90多堂场景、360多位演员、相配套的服装、道具、器材设备和前期演员培训等的成本估算高达1.18亿。

  前所未有的压力,让李小婉有了一种“逼上梁山”的感觉。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电视剧的市场规律,投资方不能再追加投资了”。

  据李小婉介绍,此次新版《红楼梦》完全严格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版本拍摄,包括高鹗的后40回续写的部分。前80回两回一集,后40回4回一集,一共是50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李少红的拍摄原则是“对(《红楼梦》的)情节只有删减,没有杜撰;只拍曹雪芹写到的,不拍没有写到的”,实际上最后新版《红楼梦》的成本达到“大约260万/集”。

  面对高额预算的去向,李小婉解释:“新版《红楼梦》光摄影棚就有12个,其中最大的是5000平方米的贾母前院,怡红院外景、内景也各搭了3000平方米、1500平方米的景。”

  另外,“剧组还参照原著搭了90多堂场景,这些场景搭了拍,拍完拆了再搭下一堂景,成本相当大。”李小婉说:“按照一般电视剧来说,如果场景相似就整合在一起,但是对于这部剧不行,因为许多观众都是对照着原著每一篇对着看的。”光置景这一项“任何国外大片都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不信你可以任意举出一部算算有几堂摄影棚内搭建的景?搭不起这么多堂景的!”李小婉说。

  因为全剧使用全套电影摄影机镜头拍摄,所以对书中所描写的贵族家庭奢华的生活,细致入微的吃、穿、用等东西在拍摄时都是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因此造价也极高。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些关键点上,李小婉都是“咬紧牙关配合导演往上冲”。

  画面里该花的钱,要花。但在节省预算方面,李小婉也毫不含糊,这也是她为何至今对所有演员怀有感激之心。李小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道理来讲一部大戏,演员的费用应该是不低于一半。如果按这个一般规律,这部戏光演员费就需要5000万,投资方给的钱都不够支付演员工资。”而实际上,“演员工资只占这部戏投资的十分之一,1000多万,分发给在新版《红楼梦》里有名有姓有台词的360位演员。”

  “其中五位明星演员:刘威、刘金山、刘仪伟、英达、周野芒是零片酬出演,他们是抱着奉献的精神参与进来的。这一切都因为:是《红楼梦》。”李小婉说。

  不仅是对演员,即使是对导演本人,李小婉也没有手软。为了这部戏,李少红想根据红学家的分析指导做一个羊脂玉的通灵宝玉,可李小婉怎么也不舍得批钱。最后李少红拿出自己的存折,派人到新疆买来上等玉石籽料,并配以金爪、宝石等加工做成。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