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开创“西画中用”新画体(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郎世宁:开创“西画中用”新画体(组图)

2010年09月13日 13:50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郎世宁画作《孝贤皇后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据媒体报道,有我国“西洋画师第一人”之称的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的瓷版画《高士训兽图》,于9月6日在古城镇江一居民藏家“露脸”。该画高1.5米,采用可永世保存的法朗彩釉绘就,画面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红方印,盖有“世宁”方印。整个画面五彩缤纷,其人物栩栩如生。这一报道,使郎世宁及其画作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生于意大利,客死中国,是位曾受到清康熙、雍正、乾隆3位中国皇帝赏识的“洋画家”。他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胆地把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当中,开创了一条“西画中用”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体,史称“郎世宁新画体”,带给清朝皇帝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宫庭画师中的翘楚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郎世宁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

  郎世宁19岁的时候,加入了热那亚耶稣会,成为一名传教士。他从小学习绘画,成为传教士后,很快开始给各处修道院绘画,在业界小有名气。那个时候的欧洲知识分子,普遍对中国怀有热烈的向往之情,郎世宁也不例外。他向教会申请,要求到中国传教,很快得到了批准。

  1715年,郎世宁终于来到了中国。当年11月,27岁的郎世宁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康熙皇帝对天主教不感兴趣,他只是对西洋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郎世宁为代表的西洋画家十分推崇。康熙皇帝并没有把郎世宁当作一位传教士来对待,在他眼中,这个站在面前的外国人是一位艺术家,可以留在宫廷中为自己作画。而在郎世宁看来,能够在画画时亲近皇帝,说不定可以让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局面。就这样,郎世宁成为了一名宫廷画师。

  1722年康熙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此时在华传教士皆遭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受到特殊礼遇。这一时期,郎世宁创作了很多画作,如雍正元年的《聚瑞图》,雍正二年的《松献英芝图》等,显示了他浓厚的艺术功底,受到皇帝的喜爱。

  等到乾隆皇帝即位,他也是一位爱好艺术的皇帝,屡次召见郎世宁,要求他创作以皇室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某日,郎世宁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是“心写治平”,后来成为了郎世宁所绘二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乾隆皇帝仅在该画完工、七十大寿及让位时看过此画三次,随即将画密封于盒内,旨谕有谁窃视此画,必凌迟处死。

  在给皇帝画画的时候,郎世宁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传教士,数次向皇帝进言,要求开放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可惜收效甚微。郎世宁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获得了许多荣耀,不但超过了其他欧洲传教士画家,而且令众多供奉宫廷的中国画家也无法望其项背。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六月,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三天,病逝于北京,其遗骸安葬在北京城西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在中国的历史中他以一名绘画大师而被后人铭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