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张元隆案:开放政策逆转 禁海令再出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康熙年张元隆案:开放政策逆转 禁海令再出台

2010年09月14日 14: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康熙四十九年,享有“天下清官第一”美誉的张伯行与江南官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康熙帝对此案的处理则让我们看到处在“盛世”之下帝王的选择。

  康熙四十九年(1710),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查勘当地船队及其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现,大海商张元隆与两江总督噶礼互相勾结,贩卖大米出洋贸易。张伯行直言上奏,而噶礼则反参张伯行公报私仇,此案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为之侧目。在此案中,享有“天下清官第一”美誉的张伯行与江南官商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而康熙帝对此案的处理则让我们看到处在“盛世”之下帝王的选择。

  办案过程中相互弹劾

  张元隆,上海县人,家拥巨资,在各处开设洋行,数十只商船经常贸易往来于东、西洋及关东等处,是江浙沿海有名的大海商。当时每造一船,需银七八千两,张元隆实力雄厚,于此可见一斑。

  张元隆常以洋货贿赂官员,其贸易活动长期得到官府的庇护。他曾通过其弟张令涛(两江总督噶礼的女婿)向噶礼行贿,贿赂品足足装了10多船。作为“回礼”,噶礼调用水师战船,以缉私为名,帮助张元隆偷运从苏州采购的大量稻米到宁波,而后将稻米转移到张元隆的商船上出海贩卖。按照清朝的律例,用战船运送稻米,仅限于官方运送赈灾物资和异地调剂供应等需用。张元隆借用战船运米,避开海关盘查,顺利实现了卖米牟利的目的。

  当时官方并未禁止出口稻米,做稻米生意的也不仅仅张元隆一家,但张元隆以重金贿赂噶礼,用战船运输稻米,引起了张伯行的警觉。张伯行认为,张元隆是海贼的帮凶,其贩卖稻米出洋,除了赚钱,还有资助海贼的可能。然而,这些怀疑始终缺乏证据。尽管如此,张伯行还是呈上奏折,弹劾噶礼受贿和纵容张元隆贩卖稻米出洋,并下令逮捕张元隆及其属下船主,进行审查。

  张元隆不堪牢狱之苦,竟病死狱中,还有12名船主耐不住严刑拷打亦相继毙命。如此一来,张伯行不仅陷入死无对证的被动境地,还有草菅人命之嫌。不甘示弱的噶礼也在此时向康熙帝上奏辩白,说张伯行因与自己有仇,便假借张元隆案公报私仇,并使很多受牵连的人死于狱中,造成恶劣后果。

  事态发展至此,康熙帝派赫寿前往调查。这位新任的两江总督认为,张伯行指控张元隆、张令涛等人是海贼并无实据。康熙帝后来又派吏部尚书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前往复审。张鹏翮也有清官之名,但他并未袒护张伯行,而是一再审问调查,令张伯行无力应付,只好“自认诬参”。

  康熙五十四年(1715)七月,张鹏翮奏陈张伯行诬陷良民、枉奏海贼、挟诈欺公,应处以斩监候(即死刑缓期执行)。康熙帝谕谓:“噶礼才有余,治事敏练,而性喜生事,屡疏劾伯行。朕以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手批不准。此议是非颠倒!”下令九卿等再次察奏。后又谕称“噶礼操守,朕不能信”,若无张伯行,江南就被他盘剥了一半了。康熙帝虽远在京城,但对此封疆大吏互相弹劾之案,看得非常清楚,他明白派去查案的官员必“为噶礼所制”,在康熙帝眼中,“张伯行操守虽好,而办事多糊涂执拗之处”。九卿等认为,噶礼与张伯行同时担任地方最高长官,互相弹劾有失大臣体统,都应撤职。康熙帝怜惜张伯行廉洁清正,命其留任,噶礼则按议罢官。为了使江南官场不至于陷入混乱,他将张伯行调进京城,命南书房行走,署仓场侍郎。

  张伯行对张元隆的追查,体现了其国事至上的责任心。虽然他触犯了江南高官的利益,被江南官场孤立,但他为官清廉,声望很高。在他被革职的时候,苏州民众竖起黄旗,赴张鹏翮公馆,请求保留其巡抚之职。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