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联军抛出圈套论为洗劫火烧圆明园开脱?(图)(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英法联军抛出圈套论为洗劫火烧圆明园开脱?(图)(4)

2010年10月13日 11:11 来源: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860年北京,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大水法。 FOTOE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自强运动

  将濒临崩溃的王朝再续60年

  在圆明园被焚之前逃亡热河的咸丰皇帝,至死没有再踏回北京一步。但他从臣子的奏折中,知晓了圆明园被毁损的一切。如前所述,他在悲愤之下吐了血,并很快于次年去世。

  让后人作为话柄的是,北京条约签署的前后,他最关心的仍是坚决抵制侵略者亲递国书。

  咸丰皇帝英年早逝后,同治皇帝载淳继位,在他君临华夏(背后是两太后垂帘)的十余年间,大清有了中兴的气象。芮玛丽在《同治中兴》序言中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

  1860年,清朝面临的不仅仅是圆明园被焚、条约制度的进一步深化,还有挥之不去的内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清朝的杰出将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借助了洋枪洋炮和西式轮船,它们发挥的作用,加深了精英群体必须学习西方技术的认知。清朝和平主义的方略可能并没有错,但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时代,即使出于自保的需要也不应再对世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保守的势力开始受到冲击。

  “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剑桥中国晚清史》说,“自强一词是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以后第一次出现的,它是清朝新的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它强调要与欧洲列强妥协,接受条约制度,虽然主要的重点放在与列强保持和平方面,但建立中国自己的力量仍被视为有助于维护这种和平的局面。”

  圆明园的废墟,仍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促使时代面对它的落败、教训和挑战。同治皇帝,就曾接到大臣的奏折,提醒其谨记1860年的耻辱。当同治皇帝1873年打算重建圆明园时,收拾二次鸦片战争残局的恭亲王奕䜣,表达了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对国家财富的浪费。

  兵工厂、造船厂开始兴建,还有培育外交翻译的同文馆。更重要的是,作为专司外交的机构,总理衙门横空出世。以前,朝廷的理藩院和鸿胪寺,牵涉到的外交业务,大抵都是有关朝贡国的。芮玛丽将这个机构的设立看做是同治中兴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制度改革。《剑桥中国晚清史》则表示,“对于自强运动努力的成败,至少是部分地取决于总理衙门的政治势力。”

  自强运动的努力成效,在后来甲午战争中受到检验。在一个习惯以当下成败论绩效的世界里,这无疑是一个惨淡、令人丧气的结局。但无论如何,中国被动进入现代化的征程从此再也没有真正意义停止过,有的只是在社会进步的理性自负下,阶段性地进三退五或原地打转。

  众声喧哗。圆明园的废墟仍横亘在那里,寂寞如斯。它昭示了失败的教训,但未来的方向,仍有待发现的眼睛。

    南都首席记者 韩福东 

  (参考书目:[法]伯纳·布立赛著《1860:圆明园大劫难》,汪荣祖著《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合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一个帝国的堕落》,[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美]史景迁著《追寻现代中国》,[美]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美]芮玛丽著《同治中兴》,[美]何伟亚著《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