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与江南社会:清季诗歌的双重“意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鸦片战争与江南社会:清季诗歌的双重“意象”

2010年10月26日 1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鸦片战争后,清季士大夫们通过诗歌,艺术性地描述了鸦片战争与江南社会的那段孽缘。后人可从中审析作者的心态与历史的环境,增进对这场战争的了解。

  战争环境下江南百姓的生活与精神状态是诗歌首先关注的内容。如1842年的南京,讹言传夷人将至,江宁将军德珠布即令闭城并构筑工事。过早的交通管制增加了百姓的恐慌情绪,先已自乱。“入城出城两不得,道旁颇有露宿儿。”(金和《守陴》)此时英军距南京尚有百里之遥。镇江城破,丹阳人心惶惶。“太守县令各传语,张官渡口险可拒,亟塞破船作防御。”(陆嵩《焚盐艘》)百姓已失去信心。对于汉奸行径,江南官府高度警惕。但矫枉过正,出现了很多滥指为奸、公报私仇的冤案。南京城内,“叩头妄指讐人家,一时冤狱延蔓瓜。”(金和《募兵》)民族之怨也裹杂其中。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对有嫌疑的汉民肆意戕害,一些汉族百姓为求自保,不惜登城呼救,盼英军破城。“枉民无故诛良善,揖盗翻教召寇兵。”(无名《京口驿题壁》)如此防民,令人心寒。

  鸦片战争造成江南人口的减少与被动迁徙。如英军掠定海后,“舟山孤县东海东,兵燹之后人烟空。”(赵函《哀舟山》)镇江城破,侵略者进行屠城。“满城炮火摧墙堧,积尸盈路骸不全。”(杨棨《盂兰盆歌》)江南人对西方人的认知与交往远不如粤人,故对其描述也成为诗歌的主要部分。“白鬼黑鬼发毛卷,秽若负涂纵于豜。”(杨棨《盂兰盆歌》)厌恶之情跃然纸上。更多的江南百姓是通过侵略者的暴行了解这些“化外之人”的。占领城市的英军大肆抢劫与抓夫,勒索赎费。“鬼来捉去要钱赎。”(姚燮《捉夫谣》)并在各地抢劫富户典铺,“绅商铺典召寇兵。”(无名《闻警纪实》)

  战争使江南沦陷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摧残。“可怜几辈经营力,付于江头一夜潮。”(严鈖《感事》)农业生产完全破产。“江南禾黍地,半为芦荻州。”(黄燮清《雨》)社会秩序荡然无存。“逃户炊烟空,劫掠尽鸡狗。”(贝青乔《过余姚县》)游兵溃勇的劫掠奸暴之罪行,随处可见。“溃卒仓皇工劫掠,残民潦倒避诛求。”(吴嵰《吴淞口》)英军入江南,有割断大清财源命脉之虞,“财赋三吴地,频年水逆流。”(孙衣言《出师四首》)财源之地顷成资敌之所。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