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近代报刊现身香港(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鸦片战争后近代报刊现身香港(图)

2010年10月26日 1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禁止外国人来华传教、办报,西方传教士只能在澳门、马六甲等地活动。他们创办刊物,利用刊物传教,以克服语言和空间障碍。在西方宗教打开对华传教大门的“开拓期”, “文字播道”被视为有效的传教方式。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报为传教

  教会初时所办的刊物,基本上是为传教服务,但是数量十分有限,截至鸦片战争之前仅办了6份,若包括有些在上海、广州私自出版的英文刊物,也不过11家。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教禁、报禁解除,外国人开始涌入中国办刊物。从1842年至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华大地共办起170种报刊,相当于鸦片战争前的10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以上。当时的香港和上海,是外报出版的两大中心。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有新闻、有言论、有广告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澳、穗、港所创办的报刊,绝大多数是英文或葡文报刊,创办人是传教士或商人;办报目的是传教、宣传西方观念,经商、报载商情,刊登葡英政府的公告法令,作政府的喉舌,以及收集中国内地情报。这些报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西方人士及极少数懂葡文、英文的买办。1853年8月1日,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第一份中文刊物《遐迩贯珍》。由于排除了文字障碍,该报拥有大量中国读者,开创了香港中文报业时代。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内容却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所办中文期刊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

  香港割让后,外国人有在香港传教、办报的自由,一批原在澳门、广州及南洋各地创办的中文刊物,纷纷迁到香港。“文字播道”可以与其他形式的传教方式并举,因而,宗教人士办报目的及宣传重心随之改变。这些近代报刊有新闻、有言论、有广告,公开发行,属于新型的近代报刊,与中国几千年来从“邸报”到“京报”的旧式报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

  香港报刊影响近代中国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指出: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发展,都与香港有密切的关系。回顾西方传教士在澳、穗、港创办刊物的历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香港报业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报刊的源流之一在香港”,“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报刊和最早的一批日报当中,就有不少是在香港创刊的。”“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孕育、诞生和发展,都和香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贵产物……是产生中国近代报刊的滥觞。”方汉奇教授的这些结论,已为中国新闻史学界普遍认同。

  香港近代报刊对中国的影响,由宗教、政治、经贸,发展到文化及社会各方面。研究鸦片战争与香港的关系,向来侧重于鸦片贸易、香港割让等丧权辱国之事,而较少从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来考虑,从报业史的角度来探讨的更少。如今,英国人走了,香港回归了,特别是在资讯时代来临之际,这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状况应该改变。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谷城系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亚洲研究》副主编)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