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怎样走向“活态传承”:收徒较难后继乏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非遗怎样走向“活态传承”:收徒较难后继乏人

2010年10月27日 14:16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核心提示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方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非遗”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因此,“非遗”传承人也开始走出民间,在公众面前展示“绝活”,频频亮相。比如,在今年上海举行的世博会上,就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然而,人们通常看到的只是他们“风光”的一面,却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到他们曾经遭遇或正在面对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不久前,我省首次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展开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到,虽然“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及文化传承状况较之从前已有很大改观,但是仍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与完善之处,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现实状况并不乐观

  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是我国民族与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在坚守着延续传统文化荣耀与辉煌的阵地,是坚忍执著、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者。

  今年,我省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展开了详细调查,从中可以看到,一部分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成果固然令人鼓舞,但是也还有一部分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甚至面临尴尬处境。

  经过初步梳理和归纳总结,“非遗”传承人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年事偏高、收入较低

  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健在的有110位,其中绝大部分传承人都年事较高:49岁以下的只有13人,50岁至79岁的为82人,80岁以上的15人。省级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杨久清(沈阳民间故事),今年91岁,年龄最小的谭丽敏(谭振山民间故事)25岁;在国家级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刘振义(辽宁鼓乐),今年96岁,年龄最小的周丹(沈阳评剧“韩花筱”)也已经40岁了。

  不过好在大部分传承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尚可,调查显示,目前94%的传承人健康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

  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有一部分传承人收入较低、无固定生活来源,导致他们的传承活动开展困难。在总计110位传承人中,67人依靠工资、退休金和其他固定经济来源可以较好地维持生活,而其余的43人(占39%)收入比较低,生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其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3人,年收入在5000元至1万元之间的为25人,年事已高且无固定经济来源、只能依靠子女赡养的有5人。

  (2)收徒较难、后继乏人

  在我省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截至目前有87人找到了传人,8位传承人未正式收徒,还有15位传承人因为种种原因到现在仍然 “后继无人”。

  举例说,东北大鼓传承人霍大顺就一直在为“传承无人”而苦恼。从当初拜师学艺到现在,霍大顺和东北大鼓相伴整整40个年头了,这期间他眼见着东北大鼓日渐衰落,演出队伍越来越小,最后连给他拉弦的师傅也走了,自己成了“单崩儿”。眼看一年年变老,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传人,这成了霍大顺的一块心病。

  “我都60多了,真是有点急,不为别的,只为这门艺术能传下去。东北大鼓现在就是缺人啊,再没有合适的传人就断在我这一代手里了。 ”霍大顺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有同样忧虑的远不止霍大顺一人,据调查,在110位传承人中遇到霍大顺式问题的还有10多位。如肇恒昌(沈阳东陵满族民间故事)、黄振华(抚顺满族民间故事)、车世梅(新宾满族剪纸)、李国银(建昌大鼓)、董连山(海城皮影戏)等。

  (3)市场萎缩、难以立足

  如果说“后继无人”令一些“非遗”项目深陷传承窘境,那么,失去市场依托就更是让一些项目的传承难上加难。

  比如说胡魁章制笔工艺。这一毛笔制作工艺曾经辉煌过,但是随着市场和时代的变化,现在这项传统工艺的市场越来越窄,未来不排除被淘汰和消失的命运。

  日前,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在沈阳市沈河区小西路的一条胡同里找到了胡魁章笔庄,这是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小门店,它的制笔作坊则深藏于另外一条小巷内,不足10平方米大。

  两位传承人正在狭小的空间里忙着制笔,同时也是传承和延续着这项古老的制笔工艺。据介绍,胡魁章毛笔制作工序多达40余道,有“干活”、“水盆(活)”之分。 “干活”又分为清、胶、斗、刻等,“水盆”分尖、齐、轧、圆等,后者比前者更难。一般工人只能学会“干活”或“水盆”中的一种,互相配合,才能制成毛笔。

  负责“水盆”工序的李世美坐在一张旧方桌旁,桌上放置着盛水的旧火盆,她左手捏一小撮羊毛,右手持尺余长的象牙色骨梳,梳理、浸湿忙个不停;负责“干活”工序的张国茹则坐在一盏旧式台灯下,用一把外观类似匕首的“择笔刀”抽取没有锋尖的毫毛,因为长期从事这一工作,她的大拇指上已经磨出厚厚一层老茧。

  “手工制笔工序复杂,费时、费工、费料,经济效益低,加之受机械化制笔的冲击,现在市场不断萎缩。 ”胡魁章笔庄负责人介绍说,“原来我们这里有20多位工人,后来减少到10来人,现在长期制笔的工人就只剩这两位师傅了,如果她们中再有人离开,这项工艺就危险了……”

  保护行动正在形成自觉

  “‘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决定性因素,拯救‘非遗’,重点是要保护好传承人。 ”省文化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值得欣慰的是,自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以来,省和各市都积极进行“非遗”拯救及对传承人保护。

  现在,省内“非遗”传承人基本实现了“带薪”传承。据省文化厅方面介绍,我省3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得国家拨款补助80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可获得省里拨款补助3000元。

  同时,沈阳、葫芦岛等市为市级以上的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专项补助金;鞍山市、铁岭市、盘锦市积极建立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传承场所;锦州市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在国内举办的相关活动中,积极选送本市优秀传承人参加展示展演活动;凌源市在今年开展了皮影下乡活动,对参加活动的皮影演出队伍给予补助,还千方百计为传承人拓展皮影演出市场……

  建立保护传承人长效机制

  这次省文化部门在全省14个市、近百个县(区)、乡、村对110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实地调研,全面地了解了传承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传承情况,以及各自项目的活动能力、保护措施实施情况等等。

  同时还收集、整理与项目相关的声、图、文、音、实物等各类资料,特别是对像刘振义(辽宁鼓乐)、赵有年(海城喇叭戏)等年事较高、身体状况较差的传承人档案资料进行了抢救性收集、整理和存储,建立了系统、完整、立体的传承人档案。

  “对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下一步还需构建起传承人保护长效机制,保证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 ”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眼下,省文化厅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着手建立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对活动能力强、授徒传艺开展较好的传承人,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予以一定扶持和资助;对年龄较大、丧失传承能力的传承人,将从其下一代传人或同类项目的其他传人中评选出新的代表性传承人。

  此外,为了保证国家、省对传承人的传承补助金切实发放到位,有关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强对传承人补助经费的监管,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明细及保护成果,避免出现经费拨付不畅通、使用不透明等现象。

  当然,“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仅是政府和传承人的事,还迫切需要唤醒民众保护文化的自觉意识,营造“人人关注传承人,从我做起促传承”的社会氛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记者/王敏娜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