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看《毛岸英》哽咽 95%情节来自真实回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刘思齐看《毛岸英》哽咽 95%情节来自真实回忆

2010年11月01日 08:5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已经过了大半,这部为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和毛岸英牺牲60周年拍摄的作品,不仅第一次在荧屏上全面展现了毛岸英壮烈殉国的一生,也重现了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情深。

  95%情节来自真实回忆

  《毛岸英》采取倒叙的讲述方式,第一集第一幕就是一位满头华发的老人站在朝鲜毛岸英的墓前,深情凝望并抚摸墓前的半身石像。这位老人正是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全剧也是基于她的口述回忆改编而成。“我一直很想把毛岸英短暂的一生搬上荧幕,让大家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岸英这样一个人,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这部电视剧是我送给岸英的礼物。”

  而对于导演刘毅然,拍摄此片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最开始我不敢拍,一是对毛主席和毛岸英心怀敬畏,怕拍不好;二是担心毛岸英只活了28年,怕没有太多故事可以撑起一部剧。”但听完刘思齐的含泪回忆后,他的第二点顾虑打消了,“毛岸英一生虽短,却异常丰富,我们对他的认识实在太不够了。”于是剧中有了毛岸英如何亲眼见到自己的妈妈被敌人杀害,8岁就带着弟弟在上海流浪、捡破烂、卖报纸,14岁独自前往苏联求学,以及和刘思齐相识、相知、相恋的桩桩动人故事。他与毛泽东的亲情也是刘毅然最想表现的:“主席给岸英捉虱子,岸英帮主席洗脚,这些故事情节95%以上都来自思齐大姐的真实回忆。”

  “爸爸,我回来了”

  比起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刘毅然希望“通过更多的细节展现人物”,而细节动人确实是这部戏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

  剧中的毛岸英天性率真、阳光又有些可爱,待人十分热情。有一个场景是他即将奔赴朝鲜战场,离别时迅速在刘思齐脸颊上亲了一下。“这不是瞎编的,他从14岁到24岁,在苏联呆了十年,有很多苏联人性格里的奔放。”刘毅然说。还有一幕,毛岸英从苏联回国,下飞机后冲向毛泽东,紧紧拥住父亲还把他抱起来转了几圈,“这是我们根据毛岸英的性格再创作的,思齐老师也说极有可能。”饰演毛岸英的于晓光说,“每次与父亲的重逢,毛岸英都会说:‘爸爸,我回来了。’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贯穿了全剧,很能表现父子之间那种深情。”

  剧中毛岸英牺牲后,志愿军政治部派人把他用过的一只小皮箱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紧紧抱着这只箱子,半天说不出话来的场景令不少观众潸然泪下。据刘思齐回忆,这只小皮箱被毛泽东一直放在自己的床头,“每年夏天,老人家都会亲自把箱子拿到院子里翻晒,不要别人帮忙。这只箱子现在放到了韶山的毛泽东遗物馆。”

  细节刻画人性光辉

  戏已接近尾声,于晓光仍然难忘那些拍摄中令他倍感震撼和温暖的故事:“在黑河拍摄时,有位叫李凤珍的老大娘,是个对志愿军感情特别深的老知青,每天步行十几里地,带着各种吃食来探班,只为了看看‘岸英’;在湖南拍戏,大雨天一百多个老乡为我们当临时演员,一个打伞的都没有,他们都管我叫‘岸英’,拉着我的手说:‘就算是下刀子我们也陪。’你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人。”

  而把片子翻来覆去看了三遍的刘思齐,声音哽咽地说:“我每看一遍都泪流满面,就像时光倒流,我又重走了三遍。岸英那种淘气劲儿、执着的追求,都表现出来了,非常好。”

  有专家赞叹“这个题材难度很大,没想到拍得这么好”,尤其是父子情,“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却抓住了动情点,写出了人性的光辉。”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