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类型小说作者那多:中国悬疑九成不能在欧美出版

2010年11月24日 08:57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那多在南京。

  “那多”没消失,昨天他来到南京,为审计学院浦口校区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场有关悬疑小说的互动讲座,会场爆棚,粉丝只好借助小板凳。为什么说他消失?是新作《亡者低语》中的那个“上海晨星报社”记者“那多”突然间消失了。其实他北京、天津到处跑。昨天中午,他乘高铁从上海来到南京,一下火车就赞叹:“南京天气真好!”年仅30出头、出版了23本书的那多,为何肚子里有那么多故事?他透露曾经当过4年记者,“很多故事是当年存的货。”

  中国悬疑九成不能在欧美出版

  原先约见那多的地点选择的是南京火车站的大厅,但他错把高铁当成了动车,结果提前到达,只好一人躲进一间咖啡馆。当记者走近时,他还专注地在笔记本电脑上写着什么,一件新毛衣的领口还挂着没来得及拆下的标签。

  他告诉记者,傍晚要去浦口的南京审计学院为大学生讲“中国悬疑小说与欧美悬疑小说对比”。这是他全国巡讲北京、天津、杭州之后的第四站。为何每次推出新作都要进大学校园?他说,南京大学很多,他的读者群都在那里。

  谈起近几年鹊起的悬疑小说热,已出版了十多本悬疑作品的那多还是感慨颇多,“现今中国出版的原创悬疑小说有九成在欧美达不到出版线,这样说,可能难免夹枪夹棒,得罪同行,但这确实是事实啊,”他指出,出现这种局面也很正常,“欧美悬疑作品已经很成熟,中间没有断层。而中国从2000年才算真正起步,之前是1923年陈小青翻译福尔摩斯的作品和他自己创作《霍桑探案集》,中间有很长一段断层期。所以,近几年只要谁写了悬疑作品,书商们立刻就盯上,不管质量,加上盗墓、西藏等元素,就大卖。欧美出版悬疑作品的标准是水平要达到80%,而我们达到50%就OK了。”

  类型小说也能出大师

  眼下,悬疑小说卖得很好,有些评论家把这类作品归类为类型小说,因此,一些悬疑作者不领情,一般都不愿署真名。“那多”也是笔名,对此,他解释,并非看低自己,取笔名是传统使然,“历史上,只有写诗词歌赋的才署真名,写小说被人看不起,只好不留名。”

  悬疑小说被归类到类型小说,难道类型小说的概念不雅吗?那多不这么认为,“只要是通俗作品都是类型小说,或类型文学。”他举例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都是。还有诗词歌赋开始也是以不留名的民歌民谣形式出现的,也是类型文学。“我认为,类型小说也能出大师。国外就有很多悬疑小说大师,比如阿加莎等。”不过,他认为中国目前离出现悬疑大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个作家必须选择一种自己最能够驾驭的东西进行创作,不可能什么都涉猎,除非是天才。开始我写过其它题材的作品,尝试过后,发现悬疑才是我最拿手的,我将顺着这个藤一直爬上去。”

  喜欢读潘金莲穿什么鞋之类的书

  那多说,为了写作,阅读占去了他的大量时间,“我的兴趣是看一些非小说类那种乱七八糟的书,什么写以前潘金莲穿的鞋子是什么样子之类的。”写到今天,那多承认,如今灵感和激情所占的比重绝对不超过50%。“采集素材的技巧、写小说的技巧是需要磨炼的。”他向记者透露,写了这么多本书,大量的素材来源于记者生涯,“我当过4年记者,许多新闻,读者只能看到一部分层面,其实背后的故事更精彩。过了一段时间,我把它们拿出来写进我的小说。”

  问到为何要发起“推动原创力”的“真写”运动,那多说,他一向“不大挑事儿”,“有不少人说我在炒作,其实纯属偶然。我一直在等,但没能等到有人出来说这个。我就干了。”他说,发起“真写”运动,源于对“抄袭”、“跟风”的厌恶,“一个题材出来了,大批量地跟上去。有些出版商还会很糟糕地引导,这样对文学发展很不利。文学失去了创造力,它的生命力在哪儿呢?批量生产,只会把创作力逼进死胡同。”蔡震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