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御医看病难问责严苛 看皇上只切脉

2010年11月24日 14: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刚刚一百年出头,太医院堂皇的大堂已经不在,五品衙门的门脸已经拆除,残存的一些建筑也湮没在一片灰暗的民房之中。民国时期,对中医的存废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在这种争论中,太医院的遗址渐渐被人忽视、遗忘。而当下中医重现兴起之势,本版策划并约请了一位热爱老北京地理的作者,为我们去寻访最后一座太医院的曲折变迁。

  亲历过中医的最后辉煌,见证过朝代的兴替,割舍过对中医的眷恋,最终太医院也没有逃过一场火灾,所幸的是大火没有烧掉一切,劫后余生的堂舍、药房、围廊,被一百年来膨胀的人口入驻了,蜗居着。

  ■屈辱的辛丑条约后,重建的太医院在皇城的北墙外,新建太医院的规模,只有老太医院的十分之一

  辛丑条约之后,依照屈辱的条约规定,位于正阳门里东交民巷一带的王府、衙门,均在拆迁之列,太医院也莫能例外,整个东交民巷作为外国使馆区由外国士兵把守,中国人不准随便入内。一场由列强入侵的战争,让清政府丢尽颜面,从明代正统年间就有的恢弘的太医院化作一片灰土,埋在俄国大使馆的楼基之下,太医院的文物也尽被掠走。

  太医院总要有个办公的处所,大清国不能没有自己的皇家医院呀。寻觅了几年,太医院先是屈尊于住在东安门大街的御医白文寿家中办公,后又暂借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应差。光绪28年,太医院终于在皇城的北墙外找了一块地方,重建了衙署。据史料记载,新建太医院的规模,只有老太医院的十分之一,人员也缩减一半。表面依旧堂皇的太医院,已然昭示着大清国国力的衰弱。

  新建的太医院位于地安门东大街,和古老的皇城墙就是一街之隔,虽然没有老太医院的恢弘和气魄,但还算近便,走地安门,进紫禁城,儒雅的太医们,去皇宫里巡诊问病,倒也不必走太远的路程。

  ■寻访中发现昔日太医院的大门和大堂,已变成沿街的商铺和餐馆,连院中精美的围廊都住着居民

  知道了太医院的大概位置,寻找起来并不算困难,毕竟是皇家的建筑,形制上不同于普通的民居,我开车走在平安大道上,一过了地安门往东,两眼就不停的搜寻,在路北的一片错落的屋檐后边,显出了一座歇山斗拱的屋顶,没错,就是它!

  走近它的跟前时,已经看不见歇山的屋顶,沿街是商铺和餐馆,商铺和餐馆之间是街门洞开的居民院落。111号分别是装潢富丽的两家餐馆和一家经营音像制品的商店,我推断这里应该就是太医院的大门和大堂位置。

  为了印证我的看法,我决定找附近的居民问问。113号街门开着,顺着一条窄窄的夹道进去,走了约十几米,往东一拐是座不大的拥塞不堪的院落,恰恰位于餐馆的北面,院子里有位老汉在西屋下乘凉,有几位妇女在夹道拐角处聊天。我说明了来意,他们便告诉我,“这里就是太医院!”

  我蹲了下来,和老人慢慢聊起了太医院。

  这昔日是太医院的地方现在还有什么呢?举目四望,到处是参差简陋自行搭建的民房,已丝毫看不出古建筑那份悠然淡定的气派,雕栏玉砌的门脸和大堂均已不见。

  “你看见前面的餐馆了吧,那个位置就是太医院的大堂,多少年前,因为住户生火做饭不慎,一把火烧了,可惜呀。”

  “没剩下别的什么吗?”

  “后面有太医院的药房,西院还有一些老屋。”

  我抬眼望去,北面果然有一片筒瓦的屋顶,只是碍于住房太拥挤,我一旦近前去观看,要经过多少家门口,要禁受多少双眼睛的审视,便作罢了。

  “我住的这里,过去是太医院的围廊。”

  围廊?没法想象出眼前这个破落的院子居然还有精美的围廊。可它确实有过,因为它是太医院!典型的四合院里哪能没有抄手围廊?老人住的地方,的确是围廊的一角又接出半间厦子改成的住房。所有的围廊都住进了人口,精致的围廊已经找不到了,院子变得狭小而杂乱。

  “五十年了,打小就住在这儿,原来还不这个样儿。”

  老人言语中既流露出住在曾经皇家衙门里的自豪,又透露出对目前居住状况紧迫的无奈。

  “太医院不是应该有先医庙,还有铜神庙么,还在么?”

  “您从117号进去,到西院看看。”

  ■建筑框架尚可看出的先医庙,像个落魄的贵族混迹于平民中

  告别了老人我出来了,心中感叹着,一百年的光阴改变了世上的多少事物。找到117号,贸然闯了进去。院子很深,依旧是杂乱不堪,拐了几拐,看见一座垂花门,有垂花门的院子,表明了它不是一个普通的院落。

  穿过残破的垂花门,绕过一棵粗壮的老树,抬眼看见那座歇山斗拱的大殿,无疑这应该是先医庙了。尽管它的油彩已不再鲜亮,阶石也不再刀切斧剁般齐整,挤在一片杂乱的平房之中,被几户居民分割居住着,毫不显眼,但只凭它那粗壮的廊柱,飞翘的屋檐,还是能看出它不凡的气度,先医庙像是个落魄的贵族混迹于平民之中。

  好不容易穿过拥挤的棚屋,转到先医庙西山墙下,倚着庙的西墙,北、西、南三面由后来搭建的平房围成了一个小小的院落,高高庙堂的飞檐,遮挡了半个院子的风雨。

  “您找谁?”我的唐突还是惊扰了一位坐在院中板凳上看北青报的中年妇女。

  “打扰您了,我是来看看这座庙的。”

  “是要拆么?”

  “啊……听说东城区政府,是有规划的,打算恢复太医院。”我说的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要是拆,给多少钱才能买回这里的房子?五环四环以外,上班的上学的多不方便,老人也不习惯呀!”

  北屋的门开着,我看见床上躺着一位生病的老人,我也看见妇女脸上的无奈。我不便说什么,告诉她我不是拆迁办的,退出了院子,心想,老百姓和政府都各有难处,但作为仅存的一处皇家医药文化遗址——太医院急需保护起来。

  从文献里我才知道,先医庙里曾经供奉的三位铸铜敷金的医祖竟然不是扁鹊,不是华佗,也不是孙思邈,他们虽老,虽是名医,但不是医祖,真正的医祖是传说中的先哲、先圣。三皇五帝共有几位?这里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三位。中医的古老几乎是和神话同步的。中医是一直与中国的历史裹缠在一起的。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