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御医看病难问责严苛 看皇上只切脉皇妃悬线(2)

2010年11月24日 14: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太医院的命运,犹如已病入膏肓的大清国

  到此之前,我已经翻过太医院的很多资料,对这里的情况大概有所了解。为了不太多地打扰别人,我更多的是在一边静静地看,看着看着……清朝向我悄悄走来,远古向我悄悄走来。

  我仿佛看见,太医院正对着先医庙的中路大门敞开着,一场例行的祭奠三皇的仪式刚刚结束,唢呐声一止,门口围观的民众作鸟兽散,行完了礼仪的太医们忧心忡忡,朝野上下,近日不断传来紧迫的消息,哪一个消息也和太医院脱不开干系。几位神色凝重的太医身着六品服色,从我身边匆匆而过,是去西苑的瀛台给光绪帝看病,还是去颐和园的外值房听候召唤?皇帝和太后都病得不轻,大清国也已病入膏肓。政局纷乱,大权旁落,龙体告危,太后重病,大清国不能一日无主,太医院里一派曲终人散的慌乱景象。从周代就有的御医,从金代就有的太医院,是否也将伴随着王朝的衰败而一起寿终正寝呢?

  我仿佛看见,在远古昏黄的烛光下,峨冠博带的黄帝在和他的臣子岐伯滔滔而谈,谈自然也谈人生,谈医学也谈哲学……

  一部古老的《易经》,其实就是一套辩证思维的模式;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里讲了不少“天人合一”的理论。而这些思想和思辨方式都杂糅在中医的基础理论里。以先圣名字命名的最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既在讲述着医学也在讲述着中国的哲学。真不知道是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还是中医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始终和中国的医学联系在一起。古老的泱泱大国靠着自己独特的文明,繁衍出庞大的人口,并曾称雄于世。你能说中国的医学不治病?你能说中国的文化落后?

  然而,国力衰微时,西学东渐了,“五·四”以来,有人反思、有人诘问、有人无视历史的辉煌,干脆把中国眼前的积贫积弱,全部归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医莫能幸免,太医院更不在话下,随后的日子里,太医院在风雨中飘摇零落,在对传统文化的贬斥声中,人们任其颓倾坍塌。

  ■“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御医看病难,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

  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室看病,太医院里当然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由儒入医”,很多人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是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世上常说“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难道翰林和太医都要的是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吗?太医看病遵循着这条规则,用药温和,剂量轻微,实是出于谨慎,处于无奈。

  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自道光皇帝起,给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不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这里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不说,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问问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祸。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而在皇权的威慑之下,那从容不迫地切过无数个病人脉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龙体,御医们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万别颤抖。病势沉重的光绪,在太后面前永远温顺得像只小猫,可在太医面前动辄龙颜大怒,他略通医道,索性就口授方剂由太医开药,一药不当非同小可,而太医也不敢不从。

  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可以想象就更难了,我很小就听过“悬丝诊脉”的故事: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更为严厉,太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太医们在这里走了一个形式,做了一个秀。他们敢给女眷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我不知道这故事的真假,讲故事的人,不想说明中医是玄术,便只能证明太医看病的难了。事关皇家的隐私,太医们如何给女眷们看病的细节,一直是个谜,太医们不便讲,也不能讲。知情的太监自然也不敢讲。

  因此,我们在此,不要责怪太医没有治好同治的病,慈禧的病,也没有治好光绪的病,皇帝死了太医都要治罪,轻则革职重则砍头,而皇帝又怎能不死呢?

  ■老铜神铸于明正统年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俄军掠走,老铜神是一国宝,现在已找不到铜神庙了

  先医庙的西南向有一处比较高大的老房,不知道是不是铜神庙?搭建拥挤的棚屋实在让我不能近前,问了几家住户居然没有人说得清楚。这里的人口变化很大,居住三十来年已经算是老户。历史无声地湮没在已逝的时光中,谁又能说清楚此地一百年前的陈年旧事?谁又能道明白铜神庙是怎么回事?辛亥革命后太医院曾一度是两吉女子中学所在地,现在的住户,自他们进住起,从来就没有见过铜神,不知者不为过。

  所谓铜神,乃一铜铸针灸模型,“周身之穴位毕俱,并注以楷字,分寸皆有”,这样的经络模型是中国独有的。只是此铜神非老太医院之彼铜神,此铜神是光绪年间仿制的。老铜神铸于明正统年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俄军掠走,老铜神是一国宝。

  《黄帝内经》上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然而在现代解剖学上人们看不见经络,于是有人说中医是玄学。当现在很多国家,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又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于是针灸在西方被一些国家承认了。多少人困惑,人类走了6000年的路,怎么又回到了出发点?

  我看不见铜神,也找不着铜神庙,心中并未惆怅,徘徊在太医院旧址里,想到国家对于中医的政策心中充满了希望。

  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不久前有一讲话:“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勾勒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

  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医的确有很多说不清的东西,中医的确有很多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用现代语言表述。我们不能只是躺在先祖留下的遗产里,不思进取。

  地安门外的太医院,存在的时间仅仅20余年,到了民国13年,北洋政府取消了对末代皇帝的种种优惠,宣统皇帝从宫中搬出,太医院也就随之销声匿迹了。御医,这个自古就有的职业也随之消失了,留在民间的,只剩下被人们不断演绎着的蒙着神秘面纱的种种传说。然而我相信,中医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国力的强盛,将会被重新认识,将会对世界医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中医,为了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这仅存的太医院遗址,我期待着你早一天被修复!

  ■文 刘福奇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