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史学家陈垣长孙忆祖父:学术无国界但学者有祖国(3)

2010年11月27日 16:0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六 陈垣还担负相当的社会工作

  羊城晚报:新社会带给他的震动应该也很大。

  陈智超:这当然也是另外一个原因。他经过了晚清、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日本人统治,曾经一度对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成立以及抗战胜利都抱有很高期望,但最后都失望了。解放以后为什么他转变很快,并不是因为读了很多马列主义的书,而是因为看到了现实。我老引这段话,祖父1949年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说:

  “有人问我北平解放后,你看见些什么和以前不同?我告诉他,看见的先不说,我告诉你看不见的。解放后的北平,看不见打人的兵,看不见打洋车夫的警察,街上看不见乞丐,看不见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看不见托人情送官礼的事情,更看不见有所谓‘新贵’在琉璃厂买古董……这不同于以前的改朝换代,的确是历史上空前的、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羊城晚报:那么他在学术上主要做了什么?

  陈智超:1949年之后,祖父主要做了两件大事:因为他原来的著作很多都是木刻本,或者在杂志上发表,现在全部由国家出版社排印出版。大部分著作都是他在解放后精心修改过,并且重新整理的,这是一件工作。另外,就是着手整理《旧五代史》和《册府元龟》,这是很大的工程,但没有来得及完成。

  羊城晚报:此外,陈垣先生的社会工作也相当繁重。

  陈智超:是的,他关心史学教育,继续指导学生,为出版社审稿,还当着几千人学校的校长,这都占去相当的精力。以前的几十年,他每天凌晨四时起床读书写作,晚上九时就寝,生活很有规律。但解放之后,因为不断参加各种会议,午夜才入睡也成了常事。

  羊城晚报:也就是说,二陈在解放后的身份迥异,所以他们承担的职责也是很不一样的?

  陈智超:对。陈寅恪先生应该说是比较纯粹的、学院式的学者,陈垣先生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这个区别客观存在。

  羊城晚报:二人原先在学术上经常交流,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交情还在吗?

  陈智超:这种交往一直没有断。过去两人通信很频繁,后来因为陈寅恪眼睛失明,没有直接通信的可能,但还是互相关心的。1953年12月,陈垣给冼玉清先生的信中写道:“中古史研究所事情当汪君未南行前,曾到舍间商酌,同人意见以为所长一席,寅恪先生最为合适。今闻寅恪先生不就,大家颇为失望,奈何!”而在1955年的信中,陈垣问冼:“寅恪先生起居佳否?闻其女公子调粤工作,可以照顾,甚善。”可见其关心。

  七 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当中一个污点

  羊城晚报:最近您主持编辑的《陈垣全集》出版了,人们发现书中收入了他生前写的一个内部检讨材料,里面交待了有关 “曹锟贿选”的情况。

  陈智超:我始终不把祖父看做一个完人,更不是把他看做圣人。他就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爱国者。他参加曹锟贿选是在1923年,我在全集里面特别收了他写的一个内部检讨,当时领导并不要求、也不希望他公开检讨,是他自己写的。我把这篇文章也发表了。我觉得,既然是全集,就要反映全面。他自己一直认为,参加曹锟贿选是一生当中一个污点,我也不能给它抹掉了,我保留这封检讨,是让人家全面了解他,他不是完人,也曾走过弯路。

  但是,评价一个人的一生,看他的全部,要看他的晚节。就在参加贿选的同年,他写了被蔡元培先生称为“石破天惊之作”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后来又被推举为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和故宫博物院理事,为保护故宫及故宫文物,与北洋军阀进行了坚决斗争,一度还被铺并遭软禁。上面提到的陈寅恪先生称他“德才兼优”,也是在“贿选事件”之后。从这些也可看出当时社会对他的评价。

  羊城晚报:那么这件事到底当时是个怎么回事?

  陈智超:当时陈垣是国会议员,是拿薪水的,而且这个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由于连年战争,薪水已多时未发,后来得到通知说要补发欠薪了,也同时要求他们参加选举。这是他终身的憾事。

  八 三次婚姻与感情生活

  羊城晚报:陈垣先生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有两位母亲,先后有三个妻子、十一个子女。在感情方面,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陈智超:陈垣5岁时,父亲把他过继给了去世而没有子嗣的三伯父。陈垣后来回忆说,虽然与过继母亲李氏生活在一起,她对自己也百般关爱,但毕竟是在生母周氏的怀抱中长大,对她还是很依恋的。每次吃饭,他总是在过继母亲处吃一点,然后又偷偷跑回生母那里去吃饭。五六岁他就离开家乡到广州求学,除了有限的几次回乡省亲外,很少有与母亲见面的机会。他常因不能亲自侍奉母亲而内疚。

  年轻时陈垣聪明博学,又长得一表人才,在广州时被称为“靓仔垣”。还有人提到这么一件事:由于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又擅长演讲,陈垣的名气与日俱增,招来了不少开放女性的追求。陈垣有段时间用笔名发表文章,其中一个笔名是“艳”,友人问他何意,他坦言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女朋友。

  羊城晚报:他为什么会有三次婚姻呢?

  陈智超:1913年因赴北京从政,陈垣跟以前的生活切断了联系,包括“父母之命”的原配妻子邓照圆,也就是我的祖母。祖母原名“珍安”,识字不多,裹过小脚,因为祖父又字“圆庵”,所以祖母后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照圆”,但他们两人终究因为彼此思想的巨大隔阂,祖父来京后两人就没有再生活在一起。但是祖母知道祖父喜欢吃家乡的鲮鱼,就常让子女买来晒干,寄到北京。因为祖父过继时是“兼祧两房”,所以又娶了二房吴淑媛,比他小四岁,但也没有随他去北京,不久因意外失足落水而亡,年仅28岁。

  后来追随祖父去北京的徐蕙龄,是他在光华医学专门学校的师妹和学生。他们在北京共同生活了近40年,但到了晚年感情不和,出现巨大矛盾而分居了,后来徐夫人跟随所生的儿子陈容到了天津生活。

  对于身在天津、广东的两位妻子,祖父一直寄生活费。直到1966年5月,她们两位在相隔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先后去世,祖父这时已经是86岁的老人了。

  羊城晚报:陈垣先生晚年,他的女弟子刘乃和成为了得力助手和忘年知己,长期相随。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

  陈智超: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我的妻子曾庆瑛教授曾在《陈垣和家人》一书中,用了专门一节全面谈到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相关内容。

  大师陈垣

  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曾被毛泽东称为“国家的国宝”,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

  陈垣先生于1880年出生,六岁至广州读书。早年曾考科举而名落孙山。在博济医学堂学过西医,后创办并入读光华医学堂,并留校任教。

  1905年,与潘达微、高剑父创办《时事画报》,反对满清专制、外国侵略,以观点立场激进而著称。辛亥革命后,当选民国众议员,从此定居北京,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

  1917年,38岁的他发表第一篇学术著作《元也里可温考》,开辟了宗教史研究领域,当即震动学界,一鸣惊人,由此开始学术生涯。

  抗战沦陷期间,他闭门研究,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1949年,他选择留在大陆,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病逝于1971年。

  作为史学大师,他在宗教史、元史、中外交通史、考据学、校勘学、历史文献学上独创甚多,学术建树影响至今。

  作为教育家,他从教74年,从传统私塾老师到现代大学校长,前后执掌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46年。(邓琼、朱绍杰、李刚毅)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