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研讨京剧传承发展:保护不应损伤京剧本体(2)

2010年12月15日 17: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典剧目和传承人是珍贵遗产

  傅谨(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北京这座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京剧被列入人类非遗名录,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与内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京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有了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成就。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亲自主持,历经17年完成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为京剧保留下了300多出重要的剧目。由原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倡导并推动,中国戏曲学院开办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京剧流派班,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文化部数年前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遴选工作,为入选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安排的财政支持,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体现了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近年里确实得到了政府特殊的关注。

  京剧表演的传统手法,尤其是将这些手法运用于戏剧情境的经典剧目,以及拥有特殊表演技艺的演员和演奏者,他们是活的最值得珍惜的遗产。通过优秀的演员,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继承与保护京剧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市场化的环境里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以及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自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

  传承与保护京剧,培养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包括乐师),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潜心于努力传承经典剧目的环境,通过种种有效的手段,激发他们自觉传承京剧艺术的积极性,京剧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保护不应损伤京剧本体

  解玺璋(戏剧评论家)

  如果说京剧申遗成功对京剧来说是个福音,那么,首先不在于京剧可能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多的钱,而是获得了一次对百年来京剧变革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有了重新确认究竟哪些是属于京剧“原汁原味的东西”的理由。如果说,有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被我们丢弃或束之高阁了,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它们找回来?京剧的确新了很多,也变了很多,但是,有多少东西沉淀为京剧的遗产和传统,融入京剧本身,成为京剧的一部分?

  对京剧来说,要解决如何对待遗产或者说传统的问题,先要解决如何对待创新或者改革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对百余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京剧变革进行一番彻底的清理,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扬弃,都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探讨。这些年来,京剧从话剧舞台移植了很多东西,不能说这种移植毫无意义,也不能说没有获得成功的作品,但是,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它所带来的水土不服和排异现象,甚至使得京剧有了“性命”之忧。说到底,这种改革或创新,与京剧的戏曲美学特征是相抵触的。然而,问题又绝非舞台实景、声光电化这么简单,作为京剧的审美特征,从根本上说,究竟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是自然的模仿,还是意象的比兴?是现实的反映,还是心物交融?这些问题表现在剧作、导演、表演、舞台美术、声腔旋律等方方面面,如果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模棱两可,南辕北辙,不能取得共识,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判断究竟哪些是属于京剧“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传承和发扬就更谈不上了。

  在京剧申遗成功这个大背景下,京剧的改革、创新、振兴和发展,不管出于怎样良好的动机,都不应以丧失京剧所以为京剧的本质规定性为代价。

  京剧与京城文化相得益彰

  李佩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集中、最深刻、最有魅力的具象化显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京剧是最富有生机、最为生动感人、最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艺术。

  京剧姓京,被历史铸就,被大众认同,并取得国际的共识。京剧姓京与否,不是语义学上、发生学上的一个无足轻重的碰撞,而是涉及到京剧艺术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规范及其未来走向的大问题。

  有人说:“京剧连它的父母都不姓京,为什么非要永远姓京呢?”这一观点是抓住京剧的源头而不论其他,从而否认它姓京。是以静态的历史观,把动态的存在,凝固于历史的一个点上,否认京剧在历史推动下自性的生成与发展。还有人说:“京剧不是指北京剧或京都剧。京,是指都市。所以,京剧实乃都市剧。” 京,作 “都市”解。从汉代《说文解字》、清代《康熙字典》及近现代多种词典,均未见如此新义。实际上,把京剧理解为“都市剧”,是对“京剧”姓京的另一种否定。

  京剧是北京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京城文化的载体、京城文化中的极品,最充分地体现着京城文化的品位、京城文化的审美境界、京城文化不可取代的神韵。它在京城大众的推崇与关爱中形成,在与京城大众互哺中壮大,在和京城历史的互动中走出自己的路。

  我不认同京剧消亡论,也不认同在消亡论裹胁下的“京剧不必姓京”的种种奇谈。京剧在历史的颠簸中,曾一度面临自性消失的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京剧命运也终于峰回路转。由于党和国家一系列振兴举措,以及全民文化苏醒、文化自觉的形成,更在今年11月16日京剧申遗成功鼓舞下,京剧必将走出低谷、焕发出无限生机。京剧必将迎来夕阳到朝阳的一个新的轮回。

  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市场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说,农村是中国戏曲也包括京剧在内最大的演出市场。因而,“送戏下乡”“让京剧走进农村”也成为振兴京剧的口号。许多专业剧团这样做了,但是,仍处境艰难,摆脱不了危机。我认为,在“送戏下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京剧在城市的发展。

  翻开戏剧史,我们会发现,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现代化的剧场,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城市也具备高水平的观众。我觉得,应该提出一个“京剧要重新占领城市”的口号。这不应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目标。

  在争取城市方面,有成功的例子。与京剧有着一定联系,同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民乐的改革和重新崛起就是一个范例。台湾京剧团新近排的《金锁记》,之所以在台北公演时创下“每演必满”的票房佳绩,与这种明确的城市观众群体定位有重要的关系。

  具体来说,京剧的当务之急是,确定一批可以代表和涵盖京剧在唱、念、做、打诸方面艺术成就的传统保留剧目,根据新时代、新观众的要求进行调整。在内容上坚持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突出文学性和思想性,把明确的文化诉求放在第一位,追求京剧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品位,就有可能拉近京剧与城市观众的距离。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中国京剧在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可能性,促使城市居民和观众尽可能多地接触和欣赏传统戏曲,体验其魅力。努力创造新的经典,形成新的传统。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立体、多元、互补,多类型地扩展京剧的城市发展之路,这样,京剧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