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闲话"朱泥小壶":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奇葩

2008年07月02日 16: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网7月2日电 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闽南地区的一种饮茶器具——朱泥小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笔者也着实为她着迷至今,为此,我的足迹遍布了闽南部分城镇农村,结交了闽南地区几十位朱泥藏家朋友,一不留神竟收藏到了300多件朱泥小壶,成了我收藏的逾千把紫砂老壶中的娇宠。与此同时,我查阅了古今中外关于朱泥壶的书籍与文献,猛然发现,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素身素面——最见艺术家的功夫

  日本人奥阑田19世纪末出版了他的紫砂壶专著《茗壶图录》,图录描写朱泥小壶美仑美奂,而且根据朱泥小壶各自的特色赋予美名。譬如一底铭款为“丁未杏月鸣远仿古”的朱泥小壶,奥阑田这样描述:“流湾而仰,鋬环而纤,轻似鸿毛,泥色纯朱……,通体柔情绰态,婵娟如妃子浴华清池中,故号曰:‘浴后妃子’。”又譬如一无铭款朱泥小壶,作者描写:“流直鋬环,盖盎而的作小爵柱,圈足,形制极小而妍朴俱足。《阳羡茗壶系》(明代周高起著)曰:‘李茂林制小圆式,妍在朴致中,允属名玩’,殆此壶之谓欤!泥色淡朱,而满身银沙隐闪……而时俗呼曰:‘独茶铫’,盖取于‘独吃’之义而已,故号曰‘独乐园丁’”。再譬如一底款为“八月湖水年孟臣”的朱泥小壶,“流直鋬环,盖的应之,泥色纯朱而光润如流,容止端雅,有萧然自得之意,故号曰‘消遥公子’。”同样,在我收藏的朱泥壶中,大都器形与胎质看一眼就会记忆深刻。譬如,一把邵圣和作,落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平盖圆壶,人人见了都赞叹器形工巧,胎质细腻,一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看见后对人说,如果不是她发现主人喜爱有加,她会向主人推荐捐给故宫珍藏;一把落款“德根自造陶器”的朱泥大壶,制作手法老练,质地细腻,通壶完整无瑕疵;一把款落“高阳贡局”的朱泥壶是窑变烧制,色泽丰富,耐人寻味,该壶至少制作于清初,传世几百年,通体完美,实属珍贵;四角、六角朱泥壶,工艺皆十分细致,从壶纽至壶盖及壶腹等棱线笔直,造形特殊,数量稀少,可谓物稀为贵。

  事实上,我收藏的300件朱泥小壶,件件各具特点,这些特点要么体现在壶的上,要么体现在壶把上,要么体现在壶流上,总之,一定能够找到每把壶的细小差异,这差异就是每把壶吸引人的地方。同样是朱泥小壶,一的一盖,一流一把,一肩一足,经由制壶者巧妙的增减损益,便可幻化出各式各样的造形组合,几何造形个个虽都纯静简捷,但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力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五百年来紫砂大师追求艺术造形一生,他的艺术生命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最简单的点、线、面的简单几何层面上。如 “壶艺泰斗” 顾景舟,“他名噪于‘光货’造形,完全靠造形合度,准到、线面转换周正、舒坦和色调雅合来完美一件作品。光货造形,不事堆雕,毫无假借,亦无躲藏,全身线面毕露,毫厘之差不易遮掩躲闪,因此也最见制作者的功夫(徐秀棠《中国紫砂》)。”

  朱泥壶素身素面,是典型的“光货”。综合有关专家的研究,朱泥小壶造形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六点:一是壶体较小,体高多在5厘米—8厘米之间,也有10多厘米的,腹径远大于壶底高,容量约在100—300毫升之间,也有在400毫升左右的;二是壶底多为扁矮的梨形式或扁鼓形,口沿以下呈四十五度左右的直斜线纹下垂至腹中部,至最大腹径处急收,无肩或肩部不明显,最大腹径位于中部与下部之间,正立面成正三角形;三是均采用平底或卧足,卧足内圈以圆孤修足;四是多用压盖式,蘑菇状纽,纽中均有气孔;五是圆把,把内呈椭圆形,也见圆形,还有的把是外侧圆内侧平;六是直流,曲流、弯流(曲再曲者谓之弯)并见暗接处理,壶口与流、把的上点平呈一直线。而把、流离壶轴心的长度通常是把长于流0.5厘米间,构成了对称的体形和明确的中轴线,重心降在全器的下部,卧足的处理增强了重心下移的效果,腹以下作适度的内收,控制了中心的高度,增加了生动感,使造形安而不呆,稳而不重。

  朱泥壶经过清代几百年的传承,每个时期也有其时代的细节特征,这些特征也常常用在朱泥壶的断代方法上:1.清初至清中期的朱泥壶很少有低于容量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部分是清末或清末以后的作品;2.清初至清中期,以孟臣壶为代表在造工方面“浑朴工致兼而有之”,即不太可能过于精工,比如清初壶内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庆、道光以后壶内才以竹刀修刮;3.一般来说,道光以前壶,盖唇不长,而盖内有“水平”字样,最早的为道光十三年;4.清初早期,壶的把圈的位置较高,而且有向上提的感觉(徐秀棠《中国紫砂》)。朱泥壶造形看似简单,却依循着一条古老的造形艺术理论法则,即“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由此,朱泥壶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凝结着茗壶艺人一生对造形艺术的追求就顺理成章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06年5月25日,宜兴紫砂陶制技艺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生丽质——未触风日之石骨

  [1]  [2]  [3]  [下一页]

编辑:张哉麟】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