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照进现实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哪里去了?(2)

2008年12月30日 15:54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忧虑:文学照不进现实?

  毋庸置疑,文学杂志借发表版面收费不光彩,即使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可是人们对这件事的忧虑不止于此,一位网友的评论很具代表性,他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哪里去了?报告文学是文学最直接关注现实的力量,2008年我们经历了这么多大事,我们有那么多专职作家,为什么没有创作出足够多、足够好、足够吸引读者的作品,以至于杂志需要靠‘卖版面’为生?这不止是《报告文学》杂志的耻辱,更是文学界的耻辱。”

  对于这样的说法,作家们并不认同。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范小青对记者说:“无论作家个体还是作协组织,始终都在紧密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三四天后,江苏省作协就编辑了一本本省作家哀悼死难者的诗集;江苏省作协先后组织两批作家赶赴灾区,采写了大量关于抗震救灾的报告文学,结成一本名为《大爱薄云天》的集子,在社会上也颇受好评;一些作家虽然没有直接去四川,但在媒体的专栏上发表了大量有关地震的稿件。因此,她认为批评作家躲在象牙塔里写作,缺乏现实主义精神,这是不公平的。

  但同时范小青也承认,以影响力而论,不仅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在迅速衰落,整个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减小。对于报告文学来说,这种文体本身就介于文学和新闻之间,在媒体资讯不发达的时代曾经十分重要,红极一时。但是在当下这样媒介极其发达,人们可以毫不费力获取巨量信息的时代,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已经风光不再。

  作家莫言则认为,未必对现实“跟踪性”的写法才是关注现实。他说:“我觉得文学未必要同步反映现实。有很多事件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大家才会认识得更清楚一点。好的作家有可能在对现实的描述中也暗合了未来的发展。”

  作家余华在长篇小说《兄弟》的后记中写道:“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不仅始终未变,还因为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而在加强:很明显,把握住这样一个时代的脉搏,就有希望写出可传诸后世的作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宋方灿】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