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杂志纷纷涨价 质疑:作品缺乏现实观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纯文学杂志纷纷涨价 质疑:作品缺乏现实观照?
2009年01月08日 10:52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收获》第一期主打复刊30周年的主题。
    《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26日,是新中国第一份文学期刊,毛泽东曾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2009年《收获》开辟了黄永玉的专栏,老人亲自为这个专栏画了许多画,图为他为《收获》配的漫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年伊始,文学爱好者们最先感受到了国内几大纯文学杂志带来的新气象。纸价在去年戏剧性地“涨停”后,《收获》、《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十月》、《小说选刊》等纷纷在今年初提价出街。其中,《收获》、《当代》、《中国作家》从12元涨到15元,《收获》迎来了近10年来的第一次提价,而今年迎来创刊60周年的《人民文学》也从8.3元涨到10元……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国内纯文学杂志“集体”性提价的表面背后,其实潜伏了一场积蓄已久的“暗战”,经济大萧条背景之下,纯文学杂志的市场将再次经历“洗牌”,去年《译文》、《天津文学》的停刊风波仍将蔓延……

  作为过去30年孕生中国当代最优秀文学作品的“主阵地”,陷入网络阅读、读者分流等挑战之中,各大纯文学杂志能否“因时而变”走出困境?记者采访了《收获》、《人民文学》、《当代》等杂志的负责人,以及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反应——

  价格不是根本问题

  “松了一口气!《收获》今年征订数已经出来了,仍在10万以上,没有因涨价下滑。”原本担心涨价会波及订阅量的《收获》副主编程永新昨天这样告诉记者。《收获》于2009年的提价,是近10年来的第一次。《收获》几十年来的几次改动,都与纸张不无瓜葛:1960年,《收获》因为纸张缺乏第一次停刊;1988年,由于纸张价格暴涨,刚开始自负盈亏的《收获》再次面临困境,于次年提价。

  “我对2009年有信心,经济形势严峻说不定就是文化的繁荣期,好比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好莱坞却很红火。”《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透露,今年《人民文学》涨价后,每期增加了32页的篇幅,“性价比更高了”。

  对比《收获》和《人民文学》,昔日的纯文学杂志“四大花旦”之一《十月》却每况愈下。“涨价之后,我们2009的征订量下滑了差不多7%,连续几年的亏损没有改变的迹象。”该杂志社一位编辑透露。

  “提价会流失一部分读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考虑了很久才作了提价的决定,并且不增页码。”《当代》编辑部副主任周昌义说,“纯文学杂志很多年没涨了,老读者们大都表示理解,他们更关注纯文学杂志在提价后的内容质量问题。”

  《花城》杂志原编辑部副主任林宋瑜认为,纯文学杂志提价并不是问题,纯文学杂志的生死存亡仍在于它们能否及时推出“经典”。“《花城》上世纪80和90年代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现在如果没有新的好作品和新作家推出来,读者自然不会买账。就算文学杂志再贵,也贵不过那些畅销的时尚刊物吧?价格并不是影响读者的根本问题。”

  对策——

  改版重在散文栏目

  作家盛可以认为,纯文学期刊改版是一个必然过程,改版说明各纯文学杂志在考虑亏损的问题。近年来,《收获》开辟了一些“大散文化”的文化专栏,如李辉的“封面中国”、“一个人的电影”、“亲历历史”等,令竞争对手都交口称赞。《收获》2009年第一期亮相的黄永玉的新专栏、冯骥才的“年画田野手记”、徐克的“一个人的电影”等,表明《收获》仍将杂志“变脸”的轴心放置于散文栏目的变换上。《人民文学》的李敬泽认为,《收获》率先对纯文学杂志“大散文”的领域进行了开拓,使纯文学杂志拓宽了以往略显狭隘的视角,呈现出一种对“大文化”的追求。

  《当代》编辑周昌义说:“几大纯文学杂志轻易不会改,太草率会改‘杂’。”他认为,目前《当代》的特点是长篇分量比较大,可能没有生气,因此准备在小栏目上做一些文章,弥补长篇单一的不足。“读者不是不喜欢散文,是不喜欢那些沉溺个人抒情的不痛不痒的散文作品。现在的读者喜欢纪实类散文,《当代》力争在2009年经营好一些小栏目,如往事、纪事、讲坛这些栏目,其实都是散文的内容。”

  “一般纯文学杂志以为散文就该是风雅的吟咏的,其实这是办刊人认识上的误区,《人民文学》今年也力争能像《收获》那样拓展散文的领域,征集的散文将不拘泥于散文家,而转向那些写得一手好文章的文化人。”李敬泽说。

  李敬泽还透露,《人民文学》由140多页增加到170多页,主要是增加了推出长篇小说的力度。“现在纯文学杂志的读者市场,越来越由长篇小说决定。《人民文学》从前年开始选择主推长篇小说,去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反响很大,年底连连获得业内颁发的年度小说奖。”李敬泽告诉记者,《人民文学》在2009年第二期、第三期将力推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

  质疑——

  作品缺乏现实观照?

  林宋瑜曾经历过《花城》名利双收的年代。“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以及莫言、阎连科的早期作品都最早在《花城》发表。后来效益不太好了,但出版系统还可以帮着摊钱。可近年来纯文学杂志市场销量继续萎缩,作家受版税影响向市场靠拢,作品质量下降很大,其实这跟办刊人思路有关。”林宋瑜认为,时下不少纯文学杂志没有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中国这些年变化这么大,反映中国社会现在思想、社会变化的东西,没有在这些文学刊物上深刻表现出来,隔离了时代,变得寂寞。”

  《当代》曾在2003年推出《中国农民调查》轰动一时。周昌义说:“在国内文学刊物来讲,《当代》是全中国纯文学杂志中关注底层最多的。现在有人诟病《当代》关注私人生活太少,恰好这些关注私人生活的作家文采又不错。但我们不会因为他们文采好就接受,因为这些作家对私人生活写得太多,却往往很少能写好现实。”

  文化批评学者张柠指出,目前国内文学期刊的社会敏感性普遍滞后。“一个时代的纯文学杂志要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它对时代经验要保持敏感性,不然还不如就去读曹雪芹和托尔斯泰的书去。纯文学杂志上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应该表达一些爱、恨之类的永恒东西,一方面更应该表达一个时代风尚的语言,体现一个时代的趣味。”

  出路——

  杂志须经优胜劣汰

  据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张胜友介绍,我国共有文学期刊900多家,多数正面临生存困境。有统计称,目前全国近千种文学期刊中,发行量过万份的不超过10种。

  去年11月,国家级刊物《报告文学》被爆收费发稿,千字千元,明码标价。国家级刊物明目张胆“卖版面”,再次把版面费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程永新说:“一些纯文学杂志为了生存,甚至它们的主编为刊上杂志的作者出书写序,变相收钱,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最后使这些纯文学杂志声誉下降,推不出优秀作品,最终自取灭亡。”

  程永新说:“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纯文学杂志。”他认为,文学依然以更多元的方式影响当代中国人,例如近年来不少作家改行做编剧写电影、电视剧本获得了成功。“我认为,未来中国人不一定都要通过对纯文学杂志的阅读来了解当代人精神追求,好的电视剧、电影依然能满足当代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望,因此中国也不一定需要这么多纯文学。”

  林宋瑜告诉记者,国外纯文学刊物很少,许多是综合性的,有的是基金会办的或者高校办的,保持了高质量水准,如《纽约客》就是综合性杂志,只有一部分是关于文学的。2003年起,贵州茅台集团以协办方式与《人民文学》长期合作,为《人民文学》走纯文学的路线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障。但周昌义认为,目前能像《人民文学》这样获得企业文化赞助的纯文学期刊凤毛麟角,广大读者依旧是《当代》这些纯文学杂志的“衣食父母”。

  林宋瑜认为,“西方文化部门、文化机构会通过基金的方式支持纯文学创作,作家作品的审核非常严格。而国内的各级作协下边豢养了不少文学刊物,上面刊登了许多体制内作家的作品,创作水准并不高,这些低水准的文学杂志理应被市场淘汰出局。”

  ○专访

  中山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

  “文学期刊最坏的时期已过去”

  记者:去年《译文》等纯文学杂志倒闭,2009年初《收获》、《人民文学》等提价,您觉得2009年是不是纯文学杂志发展的一个拐点?

  谢有顺:对文学和文学期刊的发展,我最近倒有一个观点:文学最坏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前面十几年,文学及文学期刊都处于调整和挣扎的时期,但近几年,文学的需求在复苏,优秀期刊的订数和读者群也在稳定,包括在图书市场,文学书也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一些杂志今年提价,一方面是迫于纸张涨价等压力,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它们有自信的表现。至于一些杂志倒闭,这是读者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一些杂志没有自己的办刊特色,也几乎没有发表过什么好作品,它除了倒闭还有更好的出路吗?质量好的杂志订数稳定或有所增加,混日子的杂志倒闭或另谋出路,在我看来,这才是一种健康的文学生态。

  记者:您觉得纯文学杂志是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革?

  谢有顺:许多人以为改革了就有好的收成,可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有些杂志就是因为瞎改革之后才死掉的。《收获》是中国最不折腾、最不改革的文学杂志,一直是那几个栏目,年年的变化都不大,但它的发行量一直最大,也最稳定,这难道不是很好的范例?很多主编以为,杂志只有前进一条路,殊不知,后退有时可能是更好的出路。退回到文学最基本的领域,发表好作品,领导文学的风潮,才是文学杂志真正的出路。而有些杂志,想进,想改革,结果弄得不伦不类,一般读者不买账,连原有的文学读者也弄丢了,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个办刊误区至今还未被那些主编们所认识。

  记者:不少人认为,网络写作等方式出现后,依靠纯文学杂志发掘而出名的方式将改写,这也将制约纯文学杂志的未来生存前景。

  谢有顺:现在的文学杂志还是作家走出来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从网络上走出来的作家也有好的,但总体而言,把他们和从杂志上走出来的作家比,质量还不可同日而语。并不是走红的写手都具有文学价值,有些不过是过眼云烟,而那些严肃的文学杂志,据我所知,还是很重视所刊作品的文学质量的。它们可能也需扩大视野,尤其是对年轻的作家,如果能更具阅读的耐心和推介的诚意,会更好,但文学杂志主要以刊发中短篇作品为主,这些短作品是很讲究文学含量的,而出版和网络更重视的是长篇作品,它们在侧重点上也有不同吧。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李荣华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