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遗址发现7000余片西周甲骨 有"文王"称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周公庙遗址发现7000余片西周甲骨 有"文王"称谓
2009年01月21日 09:57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考古学家日前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周公庙遗址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共计出土西周甲骨7000余片,在可辨识的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专家认为,这使发现的西周甲骨文达到2100字,周公庙遗址已成为中国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的遗址。

  2008年9月至12月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以往考古的基础上,继续对一处紧邻大型夯土建筑的大面积灰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卜甲共计7000余片,有刻辞的甲骨688片,有甲骨文1600余字。其中新字形屡见,内容十分丰富。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种建荣说,根据目前释读所见,卜辞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或“毕”、“周”、“宬”等重要人物或国族名。在卜辞中,常见的卜问有“翦伐”、“祭祀”等事项,例如与战争有关的“翦繁”,与祭祀有关的“……凤(风)于四……彘既吉”。同时,还有为数不少月相用字,以及数字卦刻辞等,十分珍贵。

  据介绍,在确定今年考古发掘区域的最初阶段,专家从其大面积的灰土分布与地表遗物判断,这里可能是与建筑有关的垃圾遗存。当表土去除之后,露出的迹象显示这里是灰沟,而这类遗迹在周公庙遗址尚属首次发现。

  按照考古学常识,灰沟与灰坑最大的区别,犹如人们通常所见的坑与沟的区别一样大,灰沟内堆积的形成过程无疑比灰坑要复杂得多。如果按照常规做灰坑的办法,找准边后直接下挖,不能有效提取考古信息。

  北京大学副教授雷兴山说:“原来探方式的发掘方法,靠关键柱去联系各个堆积的过程,但在这儿就不可能做到理清文化遗存的堆积关系。为此,我们设计了探沟式的发掘方法:具体就是先拉一条与沟边大致平行的基线,然后垂直于基线每2米布一探格,依次编为A、B、C、D等类推形成新的小探方。小探方间留50厘米的隔梁,挖完后留下一个与沟方向基本一致的长长剖面和众多的横剖面。有了这些剖面便可较为准确的判断堆积之间的层位关系,以充分了解灰沟的堆积结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更多文化信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说,众多文字的出土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它们就是过去最为完美的证据。缺陷首先在于多为残词,本身并不构成系统的信息排列,不能直接解决最为核心的问题。根据火烧陶器等遗存特征,建筑的废弃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这与伴出甲骨文的书体特点体现的年代上限在康昭之际的结论吻合。

  自2004年以来,周公庙考古队在陕西省岐山发现一处西周时期高等级的大型陵坡墓地,遂引起海内外对于西周早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随着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的进展,考古队不仅发探明了周公庙遗址的范围、遗存分布情况等,还发现了500余字的甲骨文和众多建筑遗址,为明确遗址性质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