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北漂痕迹”:每一封给萧军的信都滴苦汁(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萧红的“北漂痕迹”:每一封给萧军的信都滴苦汁(4)
2009年01月21日 12:5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这些北平——上海的通信中,萧红的署名都是“荣子”。发表作品时,前期的笔名基本都用“悄吟”,“萧红”的笔名是1935年12月出版《生死场》时第一次使用。章海宁介绍说,因为萧军说“萧红”与“萧军”两个笔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多年来大家一直依据萧军的阐释来解释萧红笔名的来历。但萧红研究者叶君博士认为,这是一种过度阐释,带有浓厚的迎合政治的色彩。因为“萧军”的笔名早“萧红”一年使用,其意与红军无关,怎么与“萧红”合起来就变成“小小红军”了呢?另外,多年来萧红被“左翼”的名词包果太多,很多阐释都是从这一个维度出发,比如说萧红准备去重走长征路,写一本关于红军的故事。实际上萧红一生对政治并不热心,无党无派,虽然前期的创作有着一些左翼的色彩,但细细分析,她的作品与左翼作家的创作有着明显的不同。萧红说作家是全人类的,作家的创作是为了扫除人类的愚昧,所以时尚作家在写作抗日墙头诗的时候,萧红在写《马伯乐》和《生死场》。她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的作家。

  这次在北平,萧红和老朋友去逛了长城,看戏,看电影《茶花女》,还独自去北海坐了两个钟头,每天吃饭则到东安市场,花一角钱买碗羊肉面,再花一角钱买两个花卷或炒素菜。

  5月9日的信中,萧红告诉萧军在北平找民房长期租住是有可能的,并已找到一处房子,只是要和人家共用一个院子,不是很方便,是否立合同需要等他来北平后再说。5月12日,萧军发出一封催促其南归的短信:“来信收到。我近几夜睡眠又不甚好,恐又要旧病复发。如你愿意,即请见信后,束装来沪。待至六月底,我们再共同去青岛。”40年后萧军注释萧红信时说:“既然我一时不能到北京去,就决定要她回上海了。在那里像一颗飘飘荡荡的‘游魂’似的,结果是不会好的。我很理解她好逞刚强的性格,主动是不愿回来的,只有我‘请’或‘命令’以至‘骗’才能回来”。

  萧红短暂的第三次北平之旅就这样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文并手绘地图/本报记者 谭璐

  -萧红图片提供/章海宁

  萧红第二次来北京,短促而神秘,梳理不清的疑点也很多。她仍然是在二龙坑西巷的旧居,住了将近一个月又不告而别。

  陆宗舜和萧红在家庭的经济制裁下,不得不从北平回到东北之后,萧红被囚禁在其伯父所居的阿城福昌号屯。当时的情景,萧红在散文《夏夜》中有详细的记载,但对她是如何逃出来的,却一直守口如瓶。流传颇广的说法是,在小婶和姑姑的帮助下,藏在一辆往哈尔滨送白菜的马车上逃了出来。

  但据李洁吾的回忆,1931年萧红第二次到北京的时候,显然和狼狈出逃的处境不相符。“这次来京,她穿了一件貉绒领、蓝绿华达呢面、狸子皮里的皮大衣。她还送给我一小瓶白兰地酒和一盆马蹄莲花。”不久,李洁吾又在二龙坑西巷见到了找到北京来的萧红的未婚夫。“三月末的一天,她突然到学校来找我,说是生活上有了困难,问我可不可帮她想想办法?我搜遍了全身所有的口袋,才凑了不到一元钱,就全部交给了她。我问她生活得怎样,上学的事解决了吗?她只说目前都谈不到了……拿着钱走了,没再说什么。”“没过几天,我又进城去看乃莹,谁知耿妈却说:‘小姐他们走了,您不知道吗?’”而叶君的文章中提及,原哈尔滨法政大学预科的学生高原,来北平读书后曾到萧红的住处,聊谈中得知她的生活很贫苦,常常要拿几册书到旧书摊上卖,得些钱维持生计,每天从西单徒步去东四上学,连买电车票的钱也没有。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