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在中国的命运: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达尔文在中国的命运: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
2009年02月16日 09:06 来源: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4日,为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一位演员打扮成达尔文的模样,在威敏斯特大教堂的达尔文墓前凭吊。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

  2009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这二百年,是世界天翻地覆的二百年,也是中国天翻地覆的二百年。但达尔文在中国的传布,却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误读之线”。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这是达尔文在中国的命运。

  南都周刊编辑:阚牧野 特约撰文 | 钟岩苑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的开篇,讲述看冰故事。和冰一起来到马孔多的还有各种代表着科技进步的机械玩意儿,紧接着,火车、轮船以及梅毒络绎来到马孔多,开始了一百年的天翻地覆。某种程度上,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同样可以移植到同属第三世界的中国境域。

  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人身上长出猪尾巴,并非稀奇古怪的事,只是“返祖”之一种。这一切皆拜达尔文所赐,自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以来,物种演变以及人类进化的历史已经成为科学,从小学生的科学课堂讲起,足见其影响深远。

  从李鸿章到鲁迅

  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举行春季考试,一个名叫钟天纬的学生写下了如此答卷:

  迨一千八百零九年,而达文生焉??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非缔造至今一成不变。其动物之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苏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此可谓千秋崛起之人也。

  这里的“达文”,就是俗译的达尔文,“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之书,就是《物种起源》。不论钟天纬当时是否已经读过此书,他对于《物种起源》的评论的确到位。阅卷老师、李鸿章将这份答卷列为“超等”,并写眉批:“达文明动植之学,有动植原一书,明自然之用,宏旨若中国老子。”李鸿章在这里给了《物种起源》另一个译名,《动植原》。

  当时的李鸿章,贵为北洋大臣。尽管他将《物种起源》的“宏旨”比附为中国的老子,有点滑稽,但也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新兴科学“物种进化”理论并不陌生。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将修身和治学分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平天下”几个阶段。格物致知,是初始阶段。明朝的王阳明,曾经蹲在家里“格竹子”,呕心沥血数天数夜,没有“格”出来。而在1889年,上至朝廷重臣李鸿章,下至普通学生钟天纬,都可以款款而谈达尔文,并且迅速地接受了达尔文的学说。与此同时,达尔文在欧洲引起的反应,确实毁誉参半。一直到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颁布法律,禁止在课堂讲授“人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被称为“反进化论法”。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田纳西、阿肯色和密西西比三州才废除各自的“反进化论法”。

  实际上,早在这份答卷之前16年,达尔文的名字就已来到中国。1873年,上海《申报》发表了一则“新书资讯”,《西博士新著人本一书》介绍西洋博士“大蕴”出版的新书《人本》。“大蕴”就是达尔文,《人本》就是他于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和性选择》。

  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的同一年,数学家华蘅芳翻译了英国地质学家雷侠儿的(Charle Lyell,现译为赖尔)《地学浅释》一书。这本书的英文原名为Pinciples of Geology(现译为《地质学原理》),是一本对达尔文产生重大影响的书。据说,达尔文在乘坐比格尔号轮船环游地球的时候,随身携带的就是这本书。在赖尔死后,达尔文发表悼念文章:“我所做的一切,都应归功于学习研究了他的伟大著作。”同时,赖尔也是最早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人。在华蘅芳的译本里有如此一段话:“有勒马克者,言生物之种类,皆能渐变,可自此物变至彼物,亦可自此行变至彼形。此说人未信之。近又有兑儿平者,言生物能各择其所宜之地而生焉,其性情亦时能改变。”这里的“勒马克”,如今通译为拉马克,这里的“兑儿平”,就是达尔文。

  《地学浅释》这本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康有为、梁启超都对此书赞誉有加,而影响最深的人,则是鲁迅,鲁迅早年曾经手抄此书,并曾撰有《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等文章,对进化论多有发挥。五四时期,鲁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亦源于他所信奉的进化论思想。

 [1] [2] [3] [下一页]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