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宝追讨纪实:列不出名单的"国宝追讨工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国宝追讨纪实:列不出名单的"国宝追讨工程"(2)
2009年03月13日 17:46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列不出名单的“国宝工程”

  在追查天龙山佛首线索的过程中,历史性资料的匮乏成为谢冰和专家们的头等难题,许多文物流转的历史在国内断了线,只能从外国藏家和学者那里描个大致轮廓。

  “流失到海外的佛首有多少,有多少又在国内藏家手里,我们完全无从得知,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从民间小说里寻找线索,”谢冰说。

  而在天龙山佛像之外数量更为庞大的中国海外流失文物,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至今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在与《环球》杂志记者谈到这个话题时,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李晓东连声叹息:中国文物在历史上遭受过几次大的劫难,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接着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

  除了宫廷文物之外,就是对中国边疆文物的盗夺。曾多次前往新疆、敦煌考察的李晓东对此耿耿于怀。

  然后是抗战时期,国家战事不断,无暇顾及,国内军阀、奸商勾结外国商人大肆盗卖,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尽管在解放以后中国制定了严格的文物出口政策,文物外流情况得到扼制。但自1980年代后的文物走私又使文物大量外流。

  究竟又有多少文物在这20多年中流失,官方也无法给出准确的数字。李晓东说,学者们只能从遍及全国的盗墓和零星的缉私数字里猜测到其规模。

  李晓东说,他只知道不少文物走私到香港,自1980年代以来的文物走私在香港造出了一个文物市场。现在在香港,来自内地的彩陶罐已经不值什么钱了,原因就是走私过去的太多了。

  对于文物的大量流失,文物界一直有个让人伤心的说法:安阳殷墟虽在,但要看甲骨文却要去日本;敦煌依然,但敦煌学却在国外。

  李晓东对《环球》杂志记者举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在瑞典,有座只有两万人的小城Ulricehamn,小到北欧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明它的位置,可那里却有个远近闻名的博物馆,它所收藏的中国一级文物,就有几百件。特别是中国汉、隋、唐时代的金银器皿,这些完整、精美的金银大碗在国内尚且很难见到,在这个小城的博物馆里却随处可见。“中国文物流失到底严重到什么地步,由此可见一斑。”李晓东说。

  中国文物界一个较早的估算数字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收藏着上百万件中国文物。可是,在中国的史学界、文物界,只有李学勤写过《欧洲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一书和李树中写过《海外藏中国历代绘画》一套,相对于浩瀚的流失文物,这样的调查量小力微。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先摸清流失文物家底,建立数据库和追踪系统,这样才能让抢救工作有的放矢,”李晓东说。

  而这项浩大工程的复杂和艰巨程度远超过一般人的想像。据《环球》杂志记者了解,故宫博物院等机构近年来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都是对某类文物的梳理,不足以搞清整体的情况,即便是一级文物,也往往因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完整全面。

  有200多年历史的北京琉璃厂,在20世纪初就曾滋生出专门跟外国人做生意的“洋庄”。许多价值连城的国宝如著名的“昭陵六骏”、“帝后礼佛图”等,都在这个时候经由“洋庄”流走海外,而除了这些有文字记载的,更多的文物进了“洋庄”厚重的挂帘,从此无迹可循。

  据李晓东介绍,近几年中国文物协会已与英国大英博物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多家世界著名博物馆建立了联系,陆续出版了一些系列图录和文献,“这也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否则,若干年后,不但我们不认得自家的东西,连别人也将其当成了自己的历史。”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