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将登上中国话剧舞台 解读还是解构?(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资本论》将登上中国话剧舞台 解读还是解构?(2)
2009年04月01日 08: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记者告诉张鸣这个故事后,这个同为大学教授的学者愣了半晌,从嘴里挤出了一句话:“这真是时代的悲剧。”

  “我不希望何念把《资本论》搞成一个正儿八经的东西。”

  沙叶新,是中国第一个将马克思真正搬上话剧舞台的剧作家。同张鸣一样,经历过那个相同的年代,他对费明君的故事,颇有些感同身受。

  1939年生人,1963年开始从事话剧创作,作为中国话剧界的重量级人物,沙叶新曾自言,自己的话剧生涯,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挨批,得奖;再批,再得奖。”

  1983年,正值马克思逝世100周年。那时,也正值文化部前部长周扬提出“恢复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面貌”,于是,沙叶新创作了话剧《马克思秘史》。

  在剧本中,沙叶新创作了一个与此前截然不同的马克思形象:被房东追讨房租、靠变卖典当物品度日、和夫人燕妮吵架、向好友恩格斯借钱……

  沙叶新告诉记者,《马克思秘史》上演后,观众的反响极其热烈。许多观众称,自己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马克思,有着常人的缺点与烦恼,而不再是那个“居于庙堂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政治化了的神像”。

  不过,这出话剧却受到了媒体与评论界的围攻,许多人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亵渎”,“一个伟大的革命导师,怎么可以被塑造成这个样子?”甚至还有评论称,沙叶新是“举着马克思的旗帜,反对马克思”。于是,这出话剧在演出了十余场后,迫于压力,便不再上演。

  多年以后的今天,沙叶新向记者回忆起这一幕。他认为,《马克思秘史》恰恰暗合了那个时代呼唤人性回归的需要,而那些围攻的言论,他也能够理解,毕竟,在“文革”过去没多久的年代里,“知识分子心灵上的阴影,还远未散去。”

  而同一时代的诗人尚仲敏,也写过一首名为《卡尔·马克思》的长诗。在诗句中,诗人这样写道:“(马克思)叼着雪茄/用鹅毛笔写字/字迹非常潦草/他太忙,满脸的大胡子,刮也不刮”;“他没有职业/到处流浪/显得很矮小”;“他写诗,燕妮读了他的诗/感动得哭了,而后便成了最多情的女人”。

  有评论称,这样的诗句,反映了“新时期作家告别了‘文革’等极左思潮的阵痛,也预示着摆脱高台教化的定势,探索自身道路的开始”。

  但在沙叶新看来,20多年过去了,无论是话剧的观众群体,还是承载功能,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后辈何念正在筹备的话剧《资本论》,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倒也“心中无数”。

  毕竟,“当年的观众,都是公务员、知识分子,他们忧国忧民,时刻在思考这个国家的前程。可现在的观众不一样了,他们的生活节奏快,信息丰富,时间匆忙,话剧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娱乐的要求,他们更容易接受一种愉悦的感觉。”

  “我不希望何念把《资本论》搞成一个正儿八经的东西。”沙叶新笑道:“我更希望是一出喜剧,当然,不是搞笑或者戏说,而是在欢笑中获得思考。”

  “我只想把它做得更好看些。”

  不过,对于何念来说,费明君和沙叶新的那个年代,似乎有些遥远了。这个自言“对资本论懂得一半的一半”的年轻人,也正在犯愁,该怎么在话剧舞台上,表现出自己心中的“资本论”。

  “我只想把它做得更好看些。”他笑道。

  在何念的构想中,这个剧本的情节要放在一家企业里,在故事里,所有员工都发现了老板的剥削,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

  然而,如何对待剥削,员工的反应很不一样:有人愿意被企业榨取,被榨得越多,越显得自己有才能;有人揭竿而起,公司是垮了,但他们也都失业了;也有员工联合起来,用智慧共同对付老板……

  而表现的形式,会有多种多样,“时下流行的漫画、音乐剧甚至拉斯韦加斯的舞台秀,都会被引入到这出话剧里。”

  至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何念也“并不是太担心”。剧组特意从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聘请了几位经济学教授,作为话剧的顾问。

  这几位教授告诉何念,从经济学上来说,“资本论”早已经是被世界主流经济学家边缘化和淘汰的理论了,今天的学者,更多是将其作为“社会学”范畴进行研究。

  “现在是和谐社会了啊。”在电话里,这个年轻人的语气显得很轻松:“理解了‘剩余价值’,也并不是为了宣扬什么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推翻这啊那啊的,那都过时啦。”

  而何念更关注的是,这场经济危机之下,失业率攀升,许多企业都在减薪裁员,那么,“年轻人怎么样在企业中寻求自我价值?个人怎么在企业中寻求更好的发展?企业怎么给个人更好的空间?这才是年轻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啊。”

  不过,还是有人担心,毕竟,马克思和《资本论》,曾代表了某种严肃的政治符号,一旦上演后“有人不满意”,引发的批评与责难,他该如何面对?

  “这是个很公开很自由的时代了,无所谓啊,大家把问题放出来讨论,不要上纲上线,要就事论事嘛。”他回答。 (林天宏)

  (实习生王蕾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吴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