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高兴》:一笔民族主义的生意(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不高兴》:一笔民族主义的生意(3)
2009年04月13日 08: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民间的爱国主义

  对“民族主义”标签,王小东总是要义正词严地解释,那是西方媒体和西方学术界强加的。而他对这个标签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当下的民族主义就是指中国民间的爱国主义。这个解释来自他的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房宁。

  房宁在自己的一本著作《成长的中国——当代中国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研究》里,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发展变化的脉络,而进入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走上了一个上升的通道。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一代的社会意识总体上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的历史道路以及现实选择反思的基础上。在社会政治发生巨大变迁的背景下,80年代中国青年的社会政治意识中充满了对文革的批判。但是80年代主流思想最终走向过度否定,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很快大行其道。王小东称之为“逆向种族主义”盛行的一个时期。

  9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一代中出现了一次显著而深刻的思想与文化转向,在国家民族意识的复苏与重构中,新的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了。

  1995年是中国抗战胜利50周年。一天,房宁找到王小东,提议做一个民意调查。当时王小东已经从中国对外经贸大学调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王小东找来两位媒体朋友:《中国青年报》的马明杰和《北京青年报》的杨平,加上房宁,四个人在位于北三环新闻电影制片厂旁边的红楼吃饭。

  王提议做关于“中国年轻人国际关系”的调查,建议起名叫“中国青年看世界”。

  马明杰当场响应这个提议,她一口答应,由《中国青年报》来做,并负责筹备所有的费用。两年前,《中国青年报》就已经成立了一个社会调查中心,是中国媒介第一家全国民意调查研究机构。

  随后,一个整版的民意调查问卷在《中国青年报》刊发出来,问卷发出来后的第三天,王小东问反馈情况,马明杰回答说:“现在根本点不清楚,反馈回来的问卷要用麻袋来计数。”后来清点清楚的问卷就有15万份,还有一些来不及清点的问卷。

  “《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后来说过,正是因为看到《中国青年报》关于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他们才树立了说‘不’的信心。”王小东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如此说道。

  而之后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获得了其在传统媒体从未得到过的表达和讨论的空间。

  20多岁的中国年轻人在2008年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表现,在民间,中国出现了“火炬一代”和“鸟巢一代”,而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典又被几乎所有的人解读为中国政府不再韬光养晦。

  “民族主义情绪往上走,你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会不会使官方对你们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于《中国新闻周刊》抛过来的话题,王小东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说:“我最起码能隐隐约约感觉得到民意对官方媒体的压力。”

  “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所谓爱国主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往往会成为趋利避害、调控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而对于民间来说,则往往是民众在社会窘境或生活压力下的一个平坦的泄洪渠道。”资深媒体人士、《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徐庆全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还是作为一个渠道,‘不高兴’派的激进和高调,就显得不那么温和,不那么理性。不论从早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现在的‘和谐’理念而言,民族主义不会成为主宰中国的主流思潮;更何况‘战争与革命’与‘和平与发展’孰优孰劣,早已在实践中高下判明。‘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其民族主义的大趋势必定要走向理性和温和。” ★

  (巫楠、陈辰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