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档案再读焦裕禄:用嘴品尝盐碱地成分(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历史档案再读焦裕禄:用嘴品尝盐碱地成分(2)
2009年04月23日 13:54 来源:河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焦裕禄干部履历表
焦裕禄重病前写下的文章标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艰苦奋斗

  ●1963年8月,焦裕禄的小孩找爸爸要钱买新铅笔,焦裕禄看看铅笔头说还能用。过了几天,孩子又要新铅笔。焦裕禄看着笔头说,还能用。最后,铅笔用到像一粒花生米那样长了,孩子又要换新的。焦裕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帽往铅笔头上一套说:“这不是还可以用吗?”然后,焦裕禄又给孩子讲,生产一支铅笔多么不容易,教育孩子要爱护工人叔叔的劳动成果。

  ●1964年2月7日: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决定照顾他3斤棉花,让他换件新棉袄。同志们怕焦裕禄不要,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禄知道这件事后,又让家属把棉花票退了回去。他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衣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衣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实际上,焦裕禄的许多衣物都该换了。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被里烂了就翻过来用,衣服、鞋袜补了又补。爱人徐俊雅总想给他换件新的,而他却常常对家属说:“现在兰考遭灾,群众生活很苦。跟群众相比,咱穿的就不错了。比我要饭时披麻包片,住房檐下避雪那会儿强多啦!”有一次,焦裕禄的一件已缝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又破了,焦裕禄又让爱人徐俊雅缝补。徐俊雅一看实在是破得不能再补了,就不愿意补。焦裕禄又求岳母给缝补,焦裕禄的岳母也说太破不能补了。于是,焦裕禄就自己动手缝补,还笑着说:“补丁多了,穿着结实。”

  求真务实

  ●1963年3月,在一次县委会上研究造林问题时发生了争论,有人主张把树种到沙丘上、风口上,防风固沙;有人主张种到大路旁,绿化环境。焦裕禄总结时说:“两种意见都有道理,都应当实现,但有个步骤问题。我的意见是‘先顾吃饭,后顾好看’。”大家觉得这个总结全面周到,主次分明,扼要生动,争论双方都愉快地接受了焦裕禄的意见。

  ●1963年3月13日:从河南桐柏县调了一批花生种子运到兰考,焦裕禄提议分配时先保证适合种花生的重点地区。县委决定给老韩陵5000斤花生果,焦裕禄和城关区长亲自组织群众剥皮。播种时,焦裕禄又和社员一起点播。之后,焦裕禄经常到花生地里除草、治虫、查看花生的生长情况。

  ●焦裕禄平时很少照相,他在兰考留下的3张照片,两张都是趁他不防时偷拍的。焦裕禄逝世后,连个标准像都没有留下。开追悼会时,还是用的1949年的照片。这主要是因为焦裕禄不让拍他。很多次,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刘俊生想拍下焦裕禄与群众一起忘我工作的镜头,但均被焦裕禄制止了,焦裕禄要求刘俊生只拍摄广大群众的镜头。

  难得的一张照片是在1963年9月的一天拍下的。当时,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检查工作,看到他春天栽的那棵桐树长得很旺盛,其他同志都要求焦裕禄在这棵树下留个影。刚开始他不同意,刘俊生这次斗胆“批评”起焦裕禄:“群众和你在一起合了影,一定很高兴,这对群众的鼓舞不就更大吗?”焦裕禄听刘俊生批评得有道理,就大笑说:“好吧,叫你照!”接着他又说:“我爱泡桐树,就在泡桐树旁拍一张吧!”于是,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这才给他拍了一张难得的“生活照”。

  ●1963年7月的一天,焦裕禄下乡检查工作路过金营大队郭庄时,他突然跳下自行车向一块高地走去,那里长着几棵棉花。焦裕禄说:“为啥别的地方不长,这里长呢?”他捏一小撮土放进嘴里品尝滋味。随行干部问:“焦书记你咋吃土呢?”焦裕禄吐口唾沫说:“我的舌头是个化验器,能随时化验出土里包含的盐、碱、硝的情况。”

  ●1963年11月19日至30日:焦裕禄组织除三害办公室、农业局、科委和各公社农机站等有关部门64人,对全县碱地面积、分布情况、地下水位进行全面丈量、调查。在普查期间,焦裕禄经常带着行李,拿着干粮,挎着水壶,和盐碱普查队的同志一块下去。为了弄清一块盐碱地情况,他们反复丈量,挖掘地下水,焦裕禄经常用嘴品尝含盐碱成分。焦裕禄说:“用舌头一舔,咸的是盐,凉的是硝,又骚、又辣、又苦的是马尿碱。”

  经过10多天的艰苦工作,焦裕禄与普查队一起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焦裕禄让大家把盐碱地分牛皮碱、马尿碱、瓦碱、卤碱、白不卤、其他碱6类进行分类统计,绘制出全县盐碱分布、分类图。他们通过对1963年全县35万亩积水地进行详细调查后,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内涝是形成盐碱地的根本原因。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