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档案再读焦裕禄:用嘴品尝盐碱地成分(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历史档案再读焦裕禄:用嘴品尝盐碱地成分(3)
2009年04月23日 13:54 来源:河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焦裕禄调查报告
焦裕禄用过的棉衣和被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知难而进

  ●1962年12月初,地委组织部同志在和焦裕禄谈话时,明确地告诉他,兰考是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个充分准备。当时焦裕禄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组织上要焦裕禄回去安置好家再去兰考报到,而焦裕禄却立即到兰考报到去了。他说:“兰考正在严重困难的时候,那里的群众正盼望党组织派来的人组织他们向困难作斗争。”

  ●徐俊雅在一篇回忆焦裕禄的文章中写道:“我同焦裕禄同志生活在一起已有十多年,他好像永远不知道啥叫‘难’。记得我们才从地方转业到工业上那会儿,那困难才大呢!他文化不高,从来没见过机器,别人给他介绍情况,他啥也听不懂。图纸摆在面前,看花了眼也不明白。当时有人就说:‘看,拉牛尾巴的人也来学工业!’可他不听这些,还是迎着困难干。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的时候,他担任车间主任。他慢慢学会了看图纸,什么活也能干一些了。工人同志都喜欢他,说:‘老焦真行,钻劲儿大,是咱们的好主任!’”

  有关文献也记述了焦裕禄干工业的事迹。1953年7月,焦裕禄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虽然只有4年小学文化程度,但焦裕禄硬是通过刻苦学习弄懂了相关专业知识。1956年,焦裕禄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上任不久,厂党委决定试制重达108吨的大型卷扬机,当时国内尚属首次,攻关难度很大。身为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没有退缩,为解决生产中的一个个难题,他索性把铺盖搬进了车间,连吃饭也蹲在机器旁。工人们在焦裕禄拼搏精神的感召下,也纷纷夜以继日赶任务。经过合力奋战,直径4米的卷扬机终于试制成功。

  敬业奉献

  ●1963年2月的一天,焦裕禄与张钦礼在同一个饭桌上吃饭,吃着吃着,焦裕禄手中的筷子伸到盘子里夹了个空。张钦礼问:“焦书记,吃着饭你还在想啥?”焦裕禄说:“我怎能不想呢?改变兰考面貌的重担在咱们身上,全县三十六万人民眼巴巴地望着咱们呢!”

  ●1941年,焦裕禄的父亲因家贫又愁闷而上吊自杀,当时焦裕禄只有十七八岁。1955年,焦裕禄在他的干部档案自传中是这样叙述他的母亲的:“母亲李氏六十三岁,住山东家种一亩地生活,完全依靠我并爱人工资640分。我除经常向家寄钱供母亲生活外,母亲农闲时有时也到我处住三两个月。”

  1964年2月11日至28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焦裕禄到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探望老母亲,这是他参加革命后离家17年的第一次探亲。

  临行前,也就是1964年春节前一天,焦裕禄到县政府大院找到县长程世平,有些难为情地说:“老程,你手头宽不宽裕,能不能借给我三四百元?”程世平知道,焦裕禄夫妇平时省吃俭用,因为要赡养老人,抚育6个子女,有时还接济穷困群众,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可没想到他一个十五级干部连回老家探亲的路费也凑不够。

  这次,他把爱人徐俊雅和6个孩子全部带回去。一路上,他指着一块块烈士碑对孩子们讲革命烈士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徐俊雅这才明白焦裕禄把孩子全部带回老家的良苦用心。

  ●1964年5月4日,焦守凤到郑州探望她病重中的爸爸焦裕禄,只见他嘴唇干裂,脸黄如纸,说话要用很大的力气,仍然上气不接下气。焦裕禄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就问:“小梅,咱兰考淹了没有?你把咱县的实际情况告诉我!”

  这次他们父女见面后的第10天,即同年5月14日9时45分,焦裕禄与世长辞,终年42岁。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