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教师”走红:不看艳照怎么知道不能看?(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流氓教师”走红:不看艳照怎么知道不能看?(4)
2009年06月16日 10:11 来源:青年周末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流氓语录”惹来的争议

  “有些人误解你是不了解你,比如你怎么能看了点片花就来评价一部电影呢?”

  陈丽天的语录并非没有争议。有人拍手叫好,就有人抬手丢砖。

  法律博客上,一篇博文《“流氓教师”:请你不要再“耍流氓”了》,现在已经拥有了近1700的点击量。

  这位博主的意思是:学生的思路应当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不是课堂上案例的发展情况和各种幽默故事的可爱结局。否则会本末倒置。

  博主举了个例子,来说明陈丽天语录表达的不严密。比如对“陈冠希的照片,政府不允许看,但是,我不看我怎么知道不能看啊?”他对这句语录的质疑是,“这里的政府,是指什么?是立法结构,还是行政机构,有什么权力不允许看艳照?他并没有解释清楚。是否是禁止传播的淫秽物品?如果我看了再传播是否定罪?”

  这篇博客下面跟着长长的回复尾巴,多是陈丽天的学生在为他们的老师打抱不平。

  其中一个学生一口气在博客上写下了近千字的留言。

  “语录是上过课的学生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便把它记了下来,最后收集了起来。但是你怎么能从这只言片语而‘推测’出整堂课的内容,这样的断章取义您觉得适合吗?”

  这孩子恨不得成为陈丽天的代言人,“我来为你解释一二吧,比如他有段语录是这样的,‘老公啊~听说你要去抢银行啊?我好崇拜你哦~是男人就要抢银行啊!’您一定觉得很可笑吧,怎么会这样教学生?其实,这个是老师在讲共同犯罪的认定的时候提到的,他问我们,鼓励犯罪的话算不算共同犯罪,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但是如此截取后,就变成了‘流氓’。”

  另有学生从其他角度回应这篇博文:“大学期间我们真正要学的是什么?要塑造的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我们要学的是如何做人,我们要塑造的是我们的‘人性’。中国学生被填鸭的还不够吗?从小学到高中,难道到了大学我们还要如‘鸭毛被’那样被塞进那几根‘毛’?”

  当记者提起网络上的这段争议时,陈丽天咧开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

  “我知道这事啊,有人跟我提过。我就想说,有些人误解你是不了解你,比如你怎么能看了点片花就来评价一部电影呢?”

  说到网络言论,他的调侃劲头又上来了,“我认为‘流氓教师’在这里是有个性、另类的说法,如果你真的从这些话里看出流氓意味,那你个人的流氓指数真的不低了。”

  面对课堂上讲如此夸张的话是把为人师表这回事丢到爪哇岛的批评,他眯着他那双小眼睛说:“干嘛要摆老师的架子呢?我一直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

  他觉得他的学生对他是一种“没有距离感的尊重”。

  -将讲师进行到底

  “一个教师的能力不是在教学上得到认可,这才是一个体制的悲哀。”

  70年生人,已经任教近17年的陈丽天,不是教授、副教授,至今仍是讲师。

  而按照讲师5年后可以评定副教授的规则,陈丽天也的确到了当副教授的年龄。只是,他卡在了论文上。

  有好事者搜索出他发表过的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作者陈丽天,仅有三篇文章,其中两篇在《商场现代化》上,一篇在《集团经济研究》上。学术确实不怎么样。”

  “没错,我的确就发表了三篇。”但他对学术水平由论文数量来评定的标准相当不忿:“可学术水平怎么能用论文数量来评价呢?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复旦大学的优秀论文,90多分,100分的满分。而且说实话,中国的学术制造了大量垃圾,如果你自己已经在制造垃圾的话,你凭什么让别人跟你一起制作垃圾呢?凭什么要以制造垃圾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呢。”

  此时,诟病教育制度的陈丽天,出语相当麻辣,听起来就像个年轻的愤青。

  “一个教师的能力不是在教学上得到认可,教学环节却没有硬指标,这才是一个体制的悲哀。”

  据悉,上海政法学院以前参评副教授规定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现在提高到了六篇。因为他只发表过三篇论文,而与副教授职称失之交臂。

  教育体制内的他,压根不把发论文当回事,在他看来,能不能把论文写出来和能不能发出来简直是两码事,他不愿花心思往那个方向去钻研,“毕竟发论文需要有门路。”

  相比较论文,他更在乎学生。“作为老师来说,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同行对我的评价也不错。”

  同行的评价来自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的教评督导,也就是学校聘请外校的退休教授、专家组成的“督导团”,会不定期的听教师讲课课,并且给教师课堂教学打分,如果几次都情况不妙的话,就会让教师的课暂时停掉,重新备课。

  陈丽天说,“他们对我上课的评价,包括对我上课时所表现出来的学术能力的评价并不差。不是说学术能力一定要你发表的论文,而是你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把它表达出来。这就可以了。”

  督导团显然给了他很高的分值,再加上学生们在评师系统中打的高分,让他得过N个跟教学相关的奖励,听起来轻松得有点像囊中取物: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的示范岗,上海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

  尽管这些教学成果不是评职称的核心指标,但至少是对他教学成绩的肯定。

  -谁卡住了陈丽天

  “说一点都不在乎肯定是假的。说不着急也着急,这算是在学校里的身份符号。”

  陈丽天教学上的顺利和职称上的失利,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期观察教育问题的熊丙奇看来是现行高校教师评定体制必定要出现的症结。

  “大学教师的职称考评只从数量上去评定,完全没有质量的把关。比如论文、课题、经费、专利、教学,都是从数量上去考评。而且对教学的考评仅仅是完成课时即可的最低标准。”

  在这样的考评体系下,陈丽天这样重视教学质量的人显然会成为体制的牺牲品,熊丙奇说:“在这样的体系导向下,你在教学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会在指标体系中体现。教师肯定是希望自己的论文发表更多,科研做得更好,因为上课成了基本条件啊,因为科研、论文跟你的职称和利益直接挂钩啊。而论文也因为重数量,导致出现大量学术垃圾。”

  而这样就造成了大学教育的本末倒置,“国外大学核心职能是教学,论文是服务于教学的,国内恰恰相反了。如果说,大学教师考评不强调你的论文篇数,而更加重视质量,比如给老师更长的周期去完成一篇论文,甚至说我不规定你的文章是否发表,只要写出来是有水平的,那也承认,这样就不存在教学和研究矛盾的问题。”

  陈丽天也正纠结于此。

  “学校会刻意要求你论文每年发多少吗?”记者问。

  “这倒没有,我不发论文倒霉的是我自己啊,职称评不上。”

  “那看到同龄人甚至比你年龄小的人职称比你高呢?”

  “老实说一点都不在乎肯定是假的。说不着急也着急,这是一个符号吧,算是在学校里的身份符号。”他顿了顿,“努力总是要努力的,有机会有条件就往这方面奔呗,不够条件也没有办法,顺其自然吧。”

  末了,他把一个烟斗状的烟灰缸推到记者面前,“你看,这烟灰缸是学生们送给我的礼物,里面的小纸条都是他们写给我的话。”

  “天天,你真是太可爱了”、“天哥,祝你越来越帅哦”,小小纸条上这些肉麻的话,是对他简单却又最有力量的奖励。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