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考验中国人成熟度 能公映么?(6)——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靖国神社》考验中国人成熟度 能公映么?(6)
2009年09月03日 08:57 来源:青年周末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每次放映结束都有很多观众向李缨提问◎摄影/本报记者 吕家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李缨:现在,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日本政府领导者采取了暂时的克制的策略,但这绝对不意味着靖国神社问题的真正解决。而且,在政府层面暂时把这个话题搁置起来的时候,才更需要民间的对话。

  靖国神社问题是战争后遗症问题,成为了一种不容忽视的病菌,无视这一病菌,或者为了表面的“友好”而刻意掩饰,只会使“病情”更深的潜伏下来,导致更大的危害。我从来强调的是,“反日”是一个片面煽动民族情绪对立的词汇,挑战靖国神社的历史观和“病症”并非等同于“反日”,拍摄《靖国神社》,恰恰是我致意日本的善意表达。真正的友好不是指“说好话”,而是“坦诚交往”。

  在日本一直存在一种声音,他们觉得中国人谈历史问题不是就历史来谈历史,而是有着政治或者经济目的。为什么会这样理解?肯定是双方的因素,具体到我们自身,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谈“友好”时,我们不谈历史问题了,比如说去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我们就淡化这些问题。中日关系紧张了,可能就又开始谈这些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

  步平:在这方面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般民众关于日本信息的主要来源。可是媒体给人们的感觉经常是这样:在一个时期,比如说在日本政要去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可能会一边倒,“哗”一下子,全部都报道这些东西。过段时间可能全去报道“友好”了,慢慢地人们就产生怀疑了,是这边对呢,还是那边对呢?

  青年周末:如果我们被动地要在日本领导者再次参拜靖国神社时将这部电影推出……

  李缨:那我们也就失去了一个在相对冷静的氛围中让中日两国的国民相对理性地疏理沉积问题的“友好”时机,并将中国对靖国神社问题的反应重新构置为一种情绪化的被动局面。

  青年周末:民间交往不一定非要和政府的步调时刻保持一致?

  步平:我一直强调,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政治层面,一个是民众的感情层面,一个是学术研究的层面。这三个问题现在交叉到一块,它不是可以分得清楚的,但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它分清。

  青年周末:电影《靖国》应该被算作一个从民众感情层面的民间交流。

  步平:对,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感情层面的问题,我们先不必把它提升到政治层面。从理论上说,官方和民间不应该绑在一起。但问题是一些日本政治家已经将靖国神社问题提到了政治层面,利用了民众的感情,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要一步走得太急。我也很反对什么事都拿到政治层面讨论。但是很多事情还是在过渡过程中。我们最终的目的,像我刚才说的,如果将三个层面问题的界限厘清,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就好了。

  记者手记

  李缨无疑是希望媒体可以在他“推动”《靖国》公映的过程中也帮一份忙的,我们也尽了最大努力去了解各方,权衡利弊。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有过忐忑,毕竟这样的影片无法不令中国的观众无动于衷。《靖国》的公映是否会再次刺激到部分敏感的神经呢?可是想想7月18日那天我亲历的那一次放映活动,又觉得自己的担心似乎是杞人忧天。

  不过,正如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所说,还是应该未雨绸缪,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之所以做此报道,并非为了帮助李缨什么,只是希望在日后,如果中国观众有机会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能够有更加平和的心态、更加冷静的思索。

  和李缨一样,我们只是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中日民众更加了解彼此。

  ◎文/本报记者 李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