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唐德刚逝世 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学家唐德刚逝世 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
2009年10月30日 09:0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接触过唐德刚的人都对他的幽默、能说会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历史学家唐德刚异乡逝世

  因肾病不治在旧金山家中离世,享年89岁,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

  他一直在用笔记录许多历史人物的一生,但这一次却要由我们来回顾他的人生。昨日,记者从台湾媒体获悉,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于美国时间10月26日晚,因肾衰竭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89岁。

  据台湾媒体报道,唐德刚的夫人、中国国民党元老吴开先之女吴昭文表示,唐德刚生前一直饱受肾病折磨,近年来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在去世前,唐德刚决定不再洗肾,10月26日晚间终因肾病不治,在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而2005年曾经采访过唐德刚的《中国周刊》记者陈远也表示,当时唐先生的身体就不大好。本报记者昨天多次拨打唐德刚家里的电话,希望了解具体情况,但一直未能联系到唐德刚的家人。

  唐德刚是中国近代史大家,同时也是华人史学家中口述史的旗帜性人物。他与民国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人在美国的胡适成了忘年之交,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成为了日后研究胡适的重要资料之一。唐德刚不仅在口述史上做出了推动作用,他的散文可读性也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的序中曾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底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风趣、随和、可爱的唐德刚

  -追忆回顾

  (李怀宇,《时代周报》文化主笔)

  2007年秋天我曾去新泽西州亲临唐德刚家里,拜访唐先生。唐家是一幢独立的房子,经楼梯上二楼,首先入眼的是胡适于1960年10月13日写的条幅:“热极了,又没有一点儿风,那又轻又细的马缨花须,动也不动一动。德刚兄嫂。”客厅的另一处则是于右任的书法和徐悲鸿的画作。

  我自己一直对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历史非常敬重,他的文章妙趣横生,亦庄亦谐。唐先生是华人世界里口述历史第一人,开了华人历史学的新形式,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等影响深远,而那次拜访也让我发现他很风趣、很随和、很可爱。

  我去拜访时,唐先生身体已经比较差了。他穿着睡袍,由于前两年的中风,需要靠助走器,步履艰难地从睡房出来,热情地向我打招呼,一开口,竟是乡音未改,我仔细聆听,只能听懂唐先生大半的安徽口音。

  但那次,唐先生谈得非常高兴。在美国,华人学者会觉得寂寞,也难得有讲中文的人跟他聊天。由于纽约距离新泽西州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时少有人去拜访唐先生。

  唐德刚是口述史的启蒙者

  (丁东,学者、口述史家)

  唐德刚先生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大陆史学界的启示作用。他在国内出版的书,相当一部分是他在美国大学课堂上的讲稿。而他的史学观,与大陆史学界的史学观是不太一样的,因此,他的启发性和参照作用也就不言而喻。

  其次,口述史的实践之前就有,但是唐先生把口述史当作了一种自觉的史学活动,成为了华人口述史的启蒙者,其文本带有典范性。而且,他的口述史观念对于以后做口述史的人来说也极具意义。另外,他大大提高了口述史家的地位,使他们获得了尊严和自觉,使得采访者成为了主体。过去我们没有口述史这一概念,采访者的地位不受重视。比如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都不给采访者署名。这说明我们的观念里,只强调口述者,把采访者看得太轻。唐德刚出现后,建立了史学家的主体地位。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