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唐德刚逝世 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历史学家唐德刚逝世 一生推动“口述历史”发展(2)
2009年10月30日 09:0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唐德刚和张学良(右)在一起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为大人物撰写人生

  - 人物小传

  唐德刚的89年人生中,和他密切不分的词肯定有以下三个:哥伦比亚大学、胡适以及口述历史。尽管它们并不代表唐德刚的全部,却足以书写他的一段历史。

  从中学教员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20年,唐德刚生于安徽省合肥县西乡山南馆的唐老圩(今属肥西县袁店乡)。因为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时开始便接受家塾教育,因其父亲开明,唐德刚在家中除了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学习英文,这为他日后的留学、研究打下最初的根基。唐德刚自幼聪明,在家塾里学习后入当地小学,仅仅读了半年,就获取毕业证升入中学。1939年,唐德刚考入中央大学历史系,在中央大学毕业后,他去大别山区当了两个学期的中学教员。1944年,24岁的唐德刚又应安徽学院(现安徽大学)史地系主任李则刚之聘转去安徽大学,教授学生外国历史。

  唐德刚曾经在回忆自己这段经历时还分享了这样一个趣闻:“说起教西洋史,中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当时在重庆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洋文书,是关于西洋史的,我手里有一本,平时我把这本书看了好几遍,不认得的单词,都查字典写在边上,里面写得密密麻麻的。有人看到我有一本厚厚的洋文书,就向学校推荐了我,我这才去了安徽大学。”

  去安徽大学对于唐德刚来说可能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1948年,他参加托福考试,自费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主修欧洲史和美国史,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执教直到1972年。1972年后,唐德刚又被纽约市立大学聘为该校亚洲学系教授,后又出任该系系主任长达12年之久。

  与胡适的忘年交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东亚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口述历史协会”,动员美国的社会力量参与此事,他也成为华人历史学家中“口述历史”的积极推动者。

  几乎同时间,唐德刚与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里相会。当时胡适经常到哥伦比亚的图书馆借阅书刊,而唐德刚则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里勤工俭学,两人因此而相遇相识。由于是老乡的缘故,胡适和唐德刚走得很近。那时胡适在美国的境遇并不好,但还时常招待唐德刚去家里吃正宗的安徽菜。唐德刚也常常跑腿帮胡适夫妻买东西,陪胡太太打麻将。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由胡适口述个人史,唐德刚录音整理。唐德刚说,虽然他并没有上过胡适的课,胡适却称他为弟子。唐德刚比喻这种师生关系为“一个穷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一个乞丐小和尚的师生关系。”

  立华人口述历史的标准

  1972年,哥伦比亚大学影印发行了他和胡适共同完成的英文版《胡适口述自传》。1979年,唐德刚又根据原录音和经胡适修订的底稿,将上述自传译成中文。《胡适口述自传》中文版出版之前,唐德刚写序文时,下笔后一发不可收拾,竟写了十多万字,于是干脆单出了一本《胡适杂忆》。时至今日,《胡适口述自传》和《胡适杂忆》已成为研究胡适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唐德刚还费时7年完成了60万字的口述史力作《李宗仁回忆录》。此后,张学良也主动找到唐德刚,要求他为自己写回忆录。他又多次拜访顾维钧,把这位著名外交家家藏资料和他40多年的英文日记全部接收,协助其撰写《顾维钧回忆录》。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