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长子谈郭德纲:只要能抬高相声,我不眼红 (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马三立长子谈郭德纲:只要能抬高相声,我不眼红 (3)
2010年01月25日 14:37 来源:北方网-今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马志明、黄族民在《乌盆记》中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谈创作:相声也要塑造人物,才能流传

  马志明的相声代表作很多,如《地理图》、《论拳》、《文章会》、《大保镖》、《学曲艺》、《卖五器》、《纠纷》等,其中给人印象最深、最有观众缘的是《纠纷》。他自己在马路上就遇到过两人揪起来,影响了交通,一位大爷看不下去,厉声喝道:“你就是那个丁文元,这点事儿值当的吗?快散了吧!”《纠纷》出笼至今已24年了,观众还津津乐道,还记得内中人物的名字,岂不成了一种艺术典型!

  回忆《纠纷》的创作过程,马志明深感一个好作品绝对是生活的恩赐。当年他在南市中华剧场演出,晚上常到和平路治安派出所旁的一家回民饭馆用餐,渐渐与民警们混熟了,在派出所一坐,打架的,偷东西逮着的,两口子闹离婚的,捉奸的……有的是热闹看。一次正撞见俩骑车的小伙儿揪着就来了,就为芝麻大的一点儿事,被民警教育一顿关在里屋反省。一会儿两人自觉没趣,主动出来向民警检讨:“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马志明一想这事挺哏儿的,就编成了相声,塑造了丁文元、王德成和民警三个形象。没想到相声中的人物会流传这么久,其中因提到“天拖”而被企业对号入座,将马志明告上法庭,一时成为坊间笑谈。去年6月,上海东方卫视因找不到《纠纷》的录像带,还特意请马志明到上海重新录制了这段相声。

  另一个相声段子《核桃酥》,是他“文革”下放劳动期间,在郊区一家合作社里得到的创作灵感。当时,团里一位大爷饿了,到合作社买了几块槽子糕,一咬却硌了牙,最后是用水泡着吃的。根据这件事,马志明创作了相声《核桃酥》,讽刺了食品的质量问题。

  “相声也得塑造出人物来。”马志明若有所思地说,“不管是马大哈,还是二他妈妈(《钓鱼》),说明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人,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立起个儿来了,得到了普遍认同,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来。”

  谈新人:只要能抬高相声地位,我不眼红

  因记者几年前请马志明出面邀请过郭德纲,于是话题自然涉及到这位相声界大红大紫的新人。

  马志明回忆,郭德纲15岁时离开曲艺团,说“马爷我走了”,马志明鼓励他说,“走吧,自己出去闯闯,也不见得是坏事。好好干,说不定20年后成为一条好汉。”一句戏言,想不到真被他说中了——“现在人家红了,咱高兴,但也没必要上前儿,毕竟不是一代人,相互之间有代沟;另外,走得太近了,也容易涉嫌攀大腕儿。要说这孩子也真聪明,真用功,这些天每晚‘杨光’完了,就是他主持的《今夜有戏》,弄得挺火的。相声界尽出这个不是好事吗?我是这个观点:不管他是谁,跟我关系远近,年轻人如能把咱这相声抬高了,有地位了,他卖一万块钱一张票我也不眼红!小时候买一张相声票不就两毛五吗?那些相声前辈们,除了撂地,最多也就是在小梨园、天乐这些小戏园子演出,有几个能上中国大戏院的?现在谁都能上了。去年我还与台湾歌星张惠妹上了一次6万人的‘水滴’,我儿子马六甲教她一段天津快板,内容是夸天津曲艺的,我打板,我和张惠妹唱,能在这样的场合弘扬民族文化,我怎能拒绝呢!”

  今年已六十有五的马志明,无论心态还是观念一点都不老,他主张与时俱进,主张跨界发展,特别强调要扶植鼓曲艺术:“相声与曲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艺种,曲艺要完蛋,相声也就完蛋了。天津赢人就赢在这儿,还有一批冯欣蕊这样的鼓曲新秀,还有一批热心观众到茶馆欣赏大鼓,这是财富,比演员还值钱!一旦曲艺没人看,就该进博物馆了;相声老跟歌舞一块演,跟摇滚一块演,早晚也得完。所以曲艺要有一种相对平静的氛围,要耐得住寂寞,好好琢磨本子,咂摸滋味,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有好的前景!”(本报记者 杜仲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