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 品牌空间还有多大?(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印象”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 品牌空间还有多大?(3)
2010年02月25日 15:22 来源:南国早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印象·刘三姐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印象”还能走多远?

  品牌具有放大效应

  第五站“印象·大红袍”绝不是“印象”的最后一站。据了解,现在国内有20多个城市和景点排着队希望挤进“印象”系列,还有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外来客与“印象”接触。王潮歌分析,这些地方都想搭上“印象”的品牌,实现三种目的:一是拉动旅游的边际效益;二是提升旅游休闲的内涵;三是把当地的文化宣传出去。

  当然,也有人说各地的“印象”系列不过是在扩张“复制”。对此,王潮歌有自己的看法:“美国迪斯尼可以走向全世界,为什么‘印象’不能?复制意味着品牌得到了认可,况且我们还不是真的复制,各地的演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新意。”

  “有质量,才有数量,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作印象。一个‘印象’不佳,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印象’的品牌形象。”印象团队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看过很多地方,也拒绝了很多地方。比如在泰山,刚一听到这个名山,艺术家们很兴奋,但实地考察后放弃了。王潮歌解释说,为了环保,演出不能进入泰山的核心景区;但如果在外围演出,只是借泰山的名,徒有虚名就是,欺骗消费者。

  除了尊重自然、尊重消费者,印象团队还充分尊重市场、尊重投资者,前期调研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考察基础的游客量。“我们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王潮歌冷静地说,“印象”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救命稻草”,还是只有靠“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功。

  “印象”团队还特别注重观众的反馈,这也是品牌产生放大效应的关键。王潮歌说,每年都要对所有“印象”演出作维护性排练,她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数掌声”,通过不断作对比,来调整演员和演出。“记录观众的掌声,就是记录票房,我们已自觉用商业的态度去衡量艺术作品,看能否给投资者带来回报,能否对一方人民带来收益,已把单纯的‘导演’扩延成一个全能的‘文化产业者’了”。

  尽管“印象”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品牌,但与迪斯尼等世界文化产业品牌相比,只有七年历史的“印象”系列还显得十分单薄和弱小。专家们注意到,“印象”主要靠演出门票收入,赢利模式单一,产业链太短,品牌的效应还没有完全放大,没有形成丰富的产品市场。比如,美国沃尔特·迪斯尼兄弟的动画王国,涉及电影、主题公园、房地产开发,年利润最高时达50亿美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印象”品牌发展空间还很大。

  观察员点评

  谢伦灿:最近,“印象团队”已经有风险投资巨头IDG等投资商入股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并加入职业经理人的运作,对“印象”品牌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外,应不断进行节目表现手段创新,实现每一个“印象”都是唯一的;减少实景演出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实现全天候演出,增加观众互动。还应该加强“印象”与国际旅游业的结合,融入到国际精品旅游线路中去,吸纳外国观众;尝试“走出去”工程,打出“印象”的国际品牌。(张玉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