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能踩住老百姓生活的痛点,证明我活得踏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六六:能踩住老百姓生活的痛点,证明我活得踏实
2010年04月01日 13:4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六六的“谦”与“骄”,无论心态或表现,似乎都不同于传统的作家进入庙堂的精英姿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简介

  六六,原名张辛,安徽合肥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从事多年幼儿教育工作。从 1999年起,以“少妇六六”的网名开始在网上撰文。2003年以小说《王贵与安娜》蜚声网坛,后来的《双面胶》、《蜗居》及其同名电视剧更将其推上炙手可热的作家和编剧的台阶。平日不喜接受媒体采访,待到新书上市宣传才肯“开仓放粮”。近日因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随笔集《妄谈与疯话》亮相北京。

  ◆访谈

  -我不是故意要当话题女王,能踩住老百姓生活的痛点,证明我活得特别踏实

  记者:从您的《双面胶》、《蜗居》等小说、电视剧引发热议,到新书里对房地产市场、“小三”和教育等热点话题的针砭,以及您正在创作的表现医患关系的新剧,您在题材上都很能踩住市民生活的痛点,这种把准社会热点的能力因何而来?

  六六:因为那也是我的痛点啊(大笑)。那只能说明一点,我非常鲜活、生龙活虎地活着。我不是故意要作为一个话题女王的形象出现,我认为这只能证明我活得特别踏实。百姓们在探讨在争议的话题也是我每天在生活里要面对的,至少证明我肯定不是权贵阶级(笑)。所以我只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把我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就算是一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吧,我的文字至少能真正反映这个时代我们生活的现状。

  记者:但您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新加坡,有关中国百姓生活心态的点点滴滴,您如何那么熟悉呢?

  六六:现在有网络啊,再说我毕竟还生活在这些人当中,每天耳濡目染,会接触到啊。我每年也有一段时间是在中国生活的。我觉得生活本身要比故事精彩,我只是把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相对来说更有代表性,矛盾冲突更集中一些,但并没有脱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不是从天而降,会让人有亲切感。

  -我一直是看到网友的反馈才能写下去,他们说不好我就改正,网友是我的领导者

  记者:网络对您来说是一个了解社会世情的重要手段吗?

  六六:它也是展示我自己的舞台之一。我最初也是从网络走入现实社会的,我很高兴我也是亿万网民中的一员。

  记者:据说您直到现在写作的方式都摆脱不了网络的影响?

  六六:我直到现在天天都泡在网上(笑)。

  记者:还是每写一段就贴到网上,看到网友的反馈才能写下去吗?

  六六:我一直这样。

  记者:为什么会这么依赖这种写作的方式?

  六六: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吧,它是一种未来的趋势,我只是恰巧走在了这种趋势的最前列。以前传统意义上的作家,首先要受到大的杂志、报章的认可,我不需要,我直接受到了读者的认可。

  记者:就是说边写边和读者有互动的交流,对您而言更能刺激写作的欲望?

  六六:网络写手和平面作家的感觉,有一点像话剧和电影的区别,电影是只有拍完了才知道是毁还是誉,网络就像是话剧演出的效果,你直接发出来就知道了,当你哭的时候观众也在哭,当你笑的时候观众也跟你一块儿笑。网络对我来说刺激更直接一些。

  记者:那在这过程中网友的反应和意见会对您接下去的创作产生影响吗?

  六六:当然会。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的个人作品是拿着大家的故事赚自己的钱(笑)。但真的是大家很乐意让你去为他倾诉,网友是非常不计较的,他们很高兴有一个代言人能说出他们的故事,他们会不断地为你提供素材:你能把这个写进去吗?你能把那个写进去吗?这些东西往往对我启示非常之大,他们丰富了我的故事。

  记者:您是写之前先告诉网友们自己要写什么,他们提供素材,还是你在写的过程中他们参与进来呢?

  六六:因为我写的时候是随时发到网上,发完之后他们就会有评论,我写得不好他们就猛砸砖、扔臭鸡蛋啊什么的。我比较从善如流,他们说不好我就改正,所以这也是我非常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是我的领导者,我的确承认这一点。

  记者:即便写随笔也是这样?

  六六:是的。一直在网上随时发表,没有任何报酬(笑)。

  记者:那么这本新书《妄谈与疯话》其实也是您在论坛发表的帖子的合集了?

  六六:是的,其实我很喜欢这样一种随时记录的方式,写完之后大家就会有评论,有评论就会有问题的延伸。你知道吗?当你写完文章发在报纸上的时候,你听不见大家的回馈,只有在网络上这是非常直接的。比方说你因为一件小事发表了你愤怒的感慨,别人就会告诉你同样事情是怎么发生,尤其这件事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事件时,它就一定有其根源,就会逼着你去探索,同时大家会引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其实非常希望未来的电视节目也是这样做,你不要在家里想这个问题可能观众会关心,你可以不停地在网上寻找现在热门的话题,它一旦集结成热点的时候,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

  -过去很熟的网民现在都不跟我说话了,来的网民都是陌生的、以追星的姿态来的,这让我很痛苦

  记者:既然您很享受网络读者直接的肯定,那出书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不经常在论坛里混的读者能看到吗?

  六六:我觉得这是一种信息转换。对,我是占领了网络的世界,但是我对自己还有另一方面的要求,因为网络上的文字出现还没有多久,你现在还不知道它能存在多少年,但是纸面媒体,自从有了纸出现,就已经有很多文字流传下来了,从甲骨文出现就流传下来了,至少我知道它有延续性。所以对我而言,是个人的需求。我不太在意读者们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可能批评我怎么样的,没关系,我已经满足了自我的欲望。

  记者:那倒很有意思,在网上您会那么在意网友的板砖和鲜花,但是传统读者的意见您倒是不在意?

  六六:因为我听不见啊,所以就无所谓。其实网上的板砖、鲜花或臭鸡蛋,我从内心来说也不是特别介意,因为一个介意的人,当别人给你砸臭鸡蛋的时候,你早就退走了。我不介意,但我应该维持他的话语权,让他有发表的空间,同时我觉得所有的话语都是有存在的道理的,我会尽量考虑这些人的需要,并尽量把它变成我文字的一部分。

  记者:但是在网络上,当你成名之后网民和你交流还会和过去一样直接吗?

  六六: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过去跟我很熟的网民们现在都不跟我说话了,来的网民都是陌生的、以追星的姿态来的,这也让我很痛苦。但幸好我还有一个私密的小论坛,依旧是那帮熟人在一起,他们该砸砖头还是砸砖头,该批我还是批我,经常把我踹得浑身是伤,但我觉得很高兴。

  其实有些人说很多话纯粹是探讨,我觉得我能接受,但是我的粉丝们情感上不能接受,有的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过度保护,我更愿意在一个现实的状态下,有污染、有沙尘暴这样正常的状态下跟大家交流,而不是弄一个真空的环境。

  记者:您觉得网络写作和传统写作对文字的要求,差异还像以前一样大吗?

  六六:我以前觉得它们差异很大,因为网络文字特别随性,你可以用标点符号、用表情、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网络语言,不正规,而纸质媒体的文字就比较严肃传统,但现在我发现它们的距离在不断拉近,我认为是纸质传媒进步了,更顺应时代的需求。我记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当你要说服一个人的时候,你要诉诸于利益而不诉诸于理性。这种利益驱动着书籍更加市场化,更加现代化。

  -网民掌握了一定的话语主导权,我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了,我没有落伍

  记者:您每天都挂在网上,除了写作的需要,网络对您而言其他的乐趣在什么地方呢?

  六六:网络阅读啊。我觉得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讯息的便捷,信息量比较大,更现代化一些。如果是纸质传媒,那我读一本书遇到有疑惑的时候,要答疑解惑就要到图书馆里查很多资料去佐证我的想法。网络不用,随时上谷歌、百度搜索一下就出来了。

  记者:那您的阅读和获取信息都依靠网络吗?

  六六:那不能够都是。网络信息量大,但有个缺点,就是比较泛滥,你需要深度的东西它还是不能提供。你还是需要书籍,各方面都要结合。网络上会有广泛的讨论引起你的注意力,但真正深层的东西你还是要从书本上去寻找答案。

  记者:除了获得信息之外,您是否也看别的网络作家的作品?

  六六:最近少,以前一定是。我最早读的是痞子蔡、今何在的作品,我都非常喜欢。

  记者:网络写作放大了想象的空间,出现了玄幻、穿越、耽美等这种新的小说类型,您怎么没往那方面发展?

  六六:我觉得不是因为网络给了更大的空间,而是因为时势造英雄,是因为这个时代可能更欢迎类似奇幻、穿越的文字,不仅仅是中国,包括世界都是这样,像《哈利·波特》的出现,就是时代的烙印。但是你不能流行什么就做什么,你还是要做符合自己风格的事情。而且做事情不是要满足大众的需要,而是满足自己的需要。

  记者:您在网络上会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吗?

  六六:一定会。网络上很多现象已经变成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资讯传递得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网络了,媒体出报还受时间限制,但网络是即时迅速的。你没发现吗,现在是网络上一个热点出现,媒体才会跟进。我觉得是网民真真正正掌握了话语的主导权,他们引领了这个世界的思想。

  记者:所以您才会以自己是网民的一员而自豪是吗?

  六六:我觉得不是自豪,而是我踩在这个鼓点上了,我没有落伍。这就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说网恋一定会代替传统的媒婆恋、婚姻介绍所恋,网购一定会代替传统的商场购物,网络阅读和网络写作一定会代替传统纸媒写作和阅读,这是人类的进步吧?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