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我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力图表达真相(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王跃文:我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力图表达真相(2)
2010年05月07日 16:20 来源:大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把小说当教科书愚不可及”

  问:你官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否有原型人物?

  答:我的小说没有原型人物,从来没有。我觉得拿生活中的原型作创作素材是想象力贫乏的表现。就像我们吃了五谷杂粮,不能分辨出身上哪块肉是大米变的,哪根骨头是萝卜变的。

  问:你的重要长篇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些典故,尤其是近些年来流行和一度流行的段子用得很多。有读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作品的原创性,或者说使原创性打了折扣。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类似“注水”的做法。你对此作何解释?

  答:我觉得这种批评有些奇怪。写作中任何材料都是可以用的。如果这么钻牛角尖,作家只好用网上所谓火星文去写作。我甚至觉得所谓原创性,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说法。如果只要不是抄袭和剽窃,作品便都是原创的,那么这个话题就没有意义,因为这是共识。那么文学的原创性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文学形式的原创,任何文学形式都有因承关系,没有谁原创出独一无二的形式。再奇巧的所谓文学形式创新,都是继承之后的发展。如果说是思想内涵的原创,任何人都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特异思想。所以,我觉得与其在所谓原创上纠缠,不如老实地观察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诚实地思考生活。

  问:有网友称,《国画》和《苍黄》等其实是一个模式,只有小算计,并无什么大智慧。官场小说,一部《国画》也就够了。你如何回应这样的说法?

  答:我无意在小说中写大智慧或小算计,这本来就不是给人当教科书的。谁把小说当教科书,只能说愚不可及。我所能体会到的自觉,就是借小说观察和思考生活。所谓官场小说很受读者欢迎,只能说明人们热切地关注着现实。有人说读者爱看官场小说,无非是满足某种窥视欲,或从中学些“厚黑”,我认为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

  问:对于小说创作,海明威有个著名的“冰山理论”,大意是一部作品,用文字呈现出来的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上的那一部分,而作品所要表达的更多内涵则在文字背后,就像冰山的大部分隐于海平面之下,是看不到的。而你的部分作品似乎正好相反,经常借人物之口不厌其烦地讲很多道理。有评论称,这其实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无道理?

  答:“冰山理论”当然有道理,那是文学创作的高境界。我的小说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也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直白地讲大道理。我只是写了有些人物的内心活动或他们的思索,这是小说创作的惯用手法。

  任何时代都需要批判精神

  问:我们注意到,你最重要的小说《国画》和《苍黄》中的主人公朱怀镜和李济运,在性格和人物特点上基本相似,也可以说一脉相承。都是内心始终处于纠结和挣扎状态的人,一方面要努力地做好“官”并想尽办法向上爬,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想做一个好人。你认为,这种性格在当代官场中是一种普遍状态吗?

  答:我相信,人都有向善之心,人性之恶能够表现出来,重要原因是环境使然。就像人的身上都潜伏着癌细胞,它最终是否致病要看人的整体机能是否健康。不好的现实环境会逼良为娼,或劣胜优汰。当然,也并不能以此作为为坏人、坏官的开脱理由。

  问:在新版《国画》的《代后记》中,你有这样的表述:我原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理想似乎永在彼岸,而此岸充斥着虚伪、不公、欺骗、暴虐、痛苦等等。理想主义最容易滑向颓废主义,但颓废到底还是理想干瘪之后留下的皮囊。可现在很多人虽不至于颓废,却选择了麻木,而且连理想的泡沫都从未拥有就直接走向了麻木。我既不想颓废,也不愿麻木,就只有批判。

  请问王先生,除了颓废和批判,对我们的理想就没有更好的救赎之道吗?

  答:这已不是文学话题了。我没有思考过更好的实现理想的路径,但我想至少应有批判精神。这种精神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人类从来没有过伊甸园。一个社会如果自命太平盛世而不允许批判,说明它病症很重。所幸的是,我们现在从各种媒体上,包括从文学作品里都能听到批评的声音。

  问:川端康成先生说过,颓废似乎是通向神的相反道路,其实是捷径。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想川端康成的颓废也许同西方人所说的颓废并不完全一样。川端康成的颓废应该说是在虚无的底色上追求一种幽玄、哀伤的美。他的文学观念与他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很有关系。颓废如果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彻底看破、放弃之后的寻求解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通向神的捷径。我的理解,这要求作家要有一种清静的人生态度,保持精神的纯粹,这样才能真实地观照人生和社会,才可能写出真诚而有深度的作品。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