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最后一课”让人记忆一辈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好的“最后一课”让人记忆一辈子

2010年07月08日 08: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学毕业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每个毕业生都在力求为这个转折寻找标志性的事件。有些人选择的是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疯狂的事。

  吴波所在班级的所有男生跑到本班女生宿舍楼下,大声呼喊每一个女孩的名字,说“我们爱你”,然后“求泼水”,女生们把水一盆盆地泼了下来,大家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四年同学情谊的留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酒精似乎和每个毕业时节都分不开。毕业聚餐喝酒喝得胃出血、酒精中毒送医院的新闻屡见不鲜。

  破碎的酒瓶和热水瓶、随地乱扔的床单被套、旧书废品堆成山的狼狈情景,成为毕业生离开大学校园前最后的发泄。

  真正的毕业典礼好像离大家很遥远,毕业典礼每个高校都会举行,但大多是走过场。不少高校,甚至不举行全体学生参与的毕业典礼,只是选择一些代表参加。而更多的毕业生则不愿意把留在校园的最后一段时光浪费在听那些没有意义的“空话、套话”上,主动不参加。

  “其实酒醒之后,我们也觉得很空虚,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已有多次醉酒经历的毕业生小周说,“也许每个毕业生心中都需要一个‘根叔’的唠叨。”

  好的“最后一课”让人记忆一辈子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78年过去了,胡适发表在《独立评论》上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依然屡被提起,成为很多人毕业后的精神指南。

  毕业致辞之于毕业典礼就像画龙的“点睛”,好的毕业致辞会让人记忆一辈子。一些经典致辞总是被广泛传播,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就连杜撰的毕业致辞也会红透半边天。

  “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2000年7月,一个据说是甲骨文公司总裁莱利·艾里森在耶鲁大学给毕业生做的“最牛演讲”广泛流行起来。后来,这个演讲被证明是美国一家讽刺文学网站的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传阅这个“有史以来最狂妄的毕业致辞”。

  “哈利·波特之母”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做的关于“失败的好处和想象力的重要性”的致辞真的鼓舞了很多人。

  罗琳说:“对于一个已经42岁的妇人来说,回顾21岁毕业典礼的时刻并不是一件十分舒服的事情。在前半生中我一直奋力挣扎,为了在自己的雄心壮志与亲人对我的期盼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她自己认定今生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写小说。然而,出身贫寒、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却认为,她那过于活跃的想象力只不过是个人的怪癖而已,永远也不能帮她偿还贷款,也不能帮她弄到养老金。

  在毕业后的一二十年里,她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破碎的婚姻、失业、贫困……但失败“揭去表面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罗琳“终于重新做回自己,开始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在意的唯一作品”,直至《哈利·波特》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最后,她援引一位古罗马作家的话祝福所有的毕业生:“人生就像故事,不在于漫长,而在于精彩。”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表示,在国外,大学毕业典礼非常庄重,有些学位需要校长拿着很有年头的圣经触碰被授予学位学生的头。上世纪90年代初,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开始在中国大学逐渐兴起,并且从派代表参加向全部学生参加转变,越来越隆重。

  他认为毕业典礼可以升华学生对母校的感情,也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相当于“大学的成人仪式”,应该更加人性化、多元化。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用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很受欢迎。在其之后,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等大学校长的致辞也一改过去的“官话”、“套话”风格。但其实,过去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和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等人的毕业典礼致辞都非常精彩,很受学生欢迎。看起来李培根校长是开了先河,其实是重拾大学的传统——教育要“目中有人”。

  胥青山认为,古今中外的大学校长都很重视毕业典礼致辞,而其中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只要一个校长具备把毕业典礼当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课的见识,就会避免高高在上,大讲官话、套话。 本报记者 甘丽华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