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并非换血而是微调 突破瓶颈仅靠改教材不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教材并非换血而是微调 突破瓶颈仅靠改教材不够(2)

2010年09月10日 18:0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调整顺应时代和学生需求

  进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是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的编写者之一。他说,编纂教材是慎之又慎的过程,没人会毫无理由地撤掉这些经典篇目,而且一撤就是那么多,至多只是调整,即便调整也是集思广益,思索再三的结果。

  比如,《阿Q正传》节选部分的改变,是因为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和平发展时期,而非“革命”时期,但阿Q仍然是经典的文学形象,因此就选择了有关“精神胜利法”的篇章,更具代表性。

  《六国论》的删除则因为教材中已经有了《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这两篇关于历史朝代命运的文言文。《诗经》中节选篇目也发生变化,删去了《硕鼠》,相比较而言,新教材的《蒹葭》和《采薇》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记者采访的以上语文教师都在重点中学任教,他们均坦言,哪怕在好学校,语文教学向来颇有难度,很难提起学生兴趣。

  姚为洲说,新教材的调整也是从学生发展角度考虑,在经典的范围内选择离他们更近的课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者发现,上海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爱情如歌”单元,里面有《致橡树》等描绘爱情的经典篇目;高中新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当代作家的文章,比如葛剑雄的《邂逅霍金》、肖复兴的《小溪巴赫》等。人教版新教材中还加入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90后”高二学生陈嘉栋说,从阅读的难易程度和题材来看,他更喜欢当代的作品,比如霍金原本就是耳熟能详的人物,光看《邂逅霍金》这个题目就知道大概的内容。

  突破语文教学瓶颈仅靠改教材还不够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周宏认为,好的语文教材能“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穿越时代”。鲁迅的文章就是如此。更换经典可以,但不可大量删除,因为语文教材必须是经典占大多数,时文占少数,不能为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品味而大量删掉经典篇目。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耀晶说,在语言上,鲁迅的文章及文言文相比现代文当然较难,目前也不太使用,但这绝对不是调整教材的出发点。

  张奚斌坦言,教材调整累的是老师,不是学生。老师除了重新备课外,还不得不去摸清新课文的考点、考试形式等。但老师们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至多只是在课堂上对新课文有好感,下课后会花时间研读和预习的还是较少。

  学生陈嘉栋说,教材新不新、课文换不换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作用并不明显,放学后先做数理、再背英语的同学仍然很多。

  “要真正突破教学瓶颈,让学生喜欢语文,还在于改变语文考试体系。”周宏曾参加今年华东师大自主招生考试语文阅卷,其中一道为《庄子语录》写鉴赏评价的题竟然难倒了60%以上的学生,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尖子生”会考语文,但不真正喜欢语文,更不会钻研考纲以外的东西。

  一位语文老师透露,语文教学中哪篇课文轻、哪篇课文重完全取决于高考。比如,某年上海高考出现了联系某类课文的考题后,老师们纷纷开始强调此类文本,而在以前,只是让学生记住作者名字等基本知识。

  周宏说,理想的语文考试不是靠练习就能取得高分的。应该通过理解和表达全面地展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至于形式,鉴赏、评价、议论等形式的作文或能引发学生动笔的题目都可。“若改进目前的语文评价体系,老师们便能放下包袱,和学生细细品读,哪怕教材中课文不够也会去外面找。”(潘旭)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