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盗用高校名义诈骗 发2万份"入学通知书"(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培训学校盗用高校名义诈骗 发2万份"入学通知书"(2)

2010年09月14日 06: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盗用高校名义违规发放入学通知书

  根据警方和云南财经大学的调查,这个招生骗局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昆明市五华区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云南经贸进修学院(以下简称“经贸学院”)是一所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自考助学的民办社会培训类机构,根本不具备颁发学历证书的资格。但在对外宣传资料中,该校常故意省略校名中的“进修”二字,刻意模糊办学性质。

  据悉,早在2008年,该校就因未能通过昆明市教育局教学管理评估而被责令暂停招收新生。虽然至今也未完成整改,但该校隐瞒了这一事实,转而寻求与财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学院”)合作。今年5月,两校签署了教学合作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云南财经大学高职学院与经贸学院分别为成人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的主考方和助考方。也就是说,双方在本科层次招生办学上并无任何合作关系。

  但今年高考结束后,经贸学院私自以财大高职学院的名义向低分考生发放入学通知书,招收“本科”学生。记者在一位考生收到的通知书上看到,封面印有“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入学通知书”字样,封底是财大图书馆的照片,内页有云南财经大学标志,落款为“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加盖公章。而该校向财大高职学院送审的则是另一个版本的入学通知书——封面印的是“云南经贸学院”,落款也是云南经贸学院,并加盖公章。

  早在今年8月初,云南财经大学就发现被盗名并向云南省教育厅作了汇报。当时,经贸学院院长赵永刚称发出了1000多份假通知书。按照其提供的名单,云南财大招生办一一打了电话,提醒学生们不要上当。但经贸学院并未就此收手,而是以铺天盖地之势继续发放入学通知书,后经查证,发放数量竟约有2万多份。

  这些通知书被其聘用的大量临时招生人员送到了各地低分考生的手中。所有的招生人员自始至终都冒充是云南财经大学的老师。

  这个庞大的招生体系以高额回扣为支撑,扩展到西藏、广西等省外地区,渗透到田间地头。招生人员每招来一个学生可得2200元回扣,以至于一些中学班主任也加入其中。到了后来,当有学生发现受骗时,因为学校不肯退钱,就回去再招来自己的同学以挽回损失。

  接到新生后,“老师”们先带学生在财大校园里转一圈,指点“你们在这儿吃饭,在这儿上课”,又不无歉疚地说,校内宿舍安排不下,只能暂住在校外,接着又送去军训。

  大规模覆盖、欺骗性宣传和传销式的招生模式吸引来了上千名学生。由于只能解决600多人住宿,这所学校只好在各类小旅馆、招待所租房,并企图用谎言安抚学生,却最终穿帮。

  云南财大垫付资金代为退费

  眼看着上千名愤怒的学生聚集在财大周围,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云南财经大学在应急状态下同意安置这批学生,并立即腾出宿舍、安排食堂,保证其正常生活。赵永刚立下字据,表示会将学生缴纳的费用转给云南财大,由财大代为向学生退费。

  云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汪戎说:“在这起事件中,财大没有获得任何经济利益,没有任何法律责任,而是被恶意盗名的受害者。就像是品牌厂家‘出钱打假’一样,由于受骗学生是无辜的,且陷入困境需要帮助,在无助的状态下聚集在学校附近,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导致舆论的误解,财大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愿意安置这批学生。”

  汪戎亲率云南财大的领导干部和老师到现场组织学生到校内讲明真相,并承诺尊重学生们的选择,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如果愿意参加自考或成人高考,财大将举办助考班,第一年的费用全免;省招考办正在全省范围内补录专科生,财大可以提供帮助,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财大可代为联系;如果选择退费,财大也将代为退费。学生们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

  但是,在向财大转账140万元之后,赵永刚却再也无法联系上。公安和金融管理部门立即对经贸学院的资金账户进行监控,却发现账上只剩下了10万元。即便是之前的140万元,也是从经贸学院所谓“股东”的私人账户中转出的。

  根据估算,该校收到的学费收入约为650万元,除去近300万元的招生回扣、租金,聘用人员工资及转移给财大的140万元,赵永刚等人至少还留有200万元。

  9月12日,赵永刚的两个电话号码一个接不通,另一个则是来电提醒状态。记者持续拨打,他一直没有回复。学校的“招生老师”也大都关机或换号,不知所踪。

  截至目前,1200多名受骗学生中大部分都选择了退费。云南财经大学已垫付400余万元代为退费。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