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钱学森:送别之后的思念(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追忆钱学森:送别之后的思念(3)

2010年11月01日 11:17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加强科普工作

  1978年11月14日上午,钱老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一届二次全委会上就如何加强科普工作进一步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我是这次大会的简报组长,记录编发了这一期简报。

  他首先算了一笔账,按10亿人口计,每人每月参加两次科普活动,全年就得有240亿人次的活动。按1个点,1次可容纳100人,1天搞2次活动,全年可接待7万人计,全国就得有30多万个科普活动点。另一个算法,这240亿人次中,有1/10去科技博物馆参观,按1个馆1年接待240万观众计,就得有1000多个大型科技博物馆。方毅副总理多次提到的那个西德科技博物馆,规模相当的大,1年只接待150万观众,可见我国的科普任务是何等的巨大!

  接着,他强调搞好科普工作,需要解决几个认识问题。第一,科普的对象不只是工农群众和青少年,还应包括专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即所谓“高级科普”;第二,科普工作不仅是专业科技人员给专业知识少的人普及,在广大群众的发明创造中往往有许多科学道理,恰恰是科学技术上的新课题或生长点,可供进一步研究、提高;第三要达到普及的效果,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说到这里,他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观点:“一个科技人员如果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把他的专业知识向不在行的人讲清楚,那他的专业知识就没有真正学好。为此,他建议,将来在科技人员考核,研究生考试,学校提讲师的时候,不但要写科技论文,还要写一篇科普文章,写不好,不能毕业,不能提级。”他的这一建议,以后曾在多个不同场合倡导过,并为媒体引用报道。

  他还希望文艺工作者能一起来搞科普。他说,要调动文学、美术、电影、电视、广播等各种手段与科学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多出版一些图文并茂的科普书籍;多拍一些完整的系统的介绍某一门科学技术的长篇电影,也拍一些真正能说明某一问题的好的电视科教短片;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把科普展览办成艺术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生动活泼的演示展台;美术工作者要把科学的预见和成就,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还要利用自然条件,开辟各种天然的科学公园;在全国每一个县都建立包括展览馆、试验室、报告厅、会议室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旅馆和科协、学会机构在内的科技活动中心。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才能最大规模的深入的搞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完成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任务。

  最后,他坦诚地郑重地提出了一个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建言:“要完成上述历史使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现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资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我国科技落后,在科技上花的钱,应占3%,而其中的1/3应花在科学技术的普及上,即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这样经过若干年努力奋斗,就能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科学技术普及的任务。”对钱老的这个发言,与会全国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完全赞成。

  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中国科协二大以后,钱老先后出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主席和名誉主席,对科普事业的关注、支持和指导就更多。

  他出席过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发奖大会;莅临过第一届全国科普美展;指导过《航空知识》和《太空探索》(原名《航天》)的办刊,以及科教片《向宇宙进军》三部曲的创作;听取过农村科普工作、厂矿科协工作的汇报;接待过科普学研究者、科普史研究者和科学小说创作者的来访;给众多科普作者、编者亲笔写了回信;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曾要我和汤寿根同志去向他汇报组建科普创作队伍的情况。他在听完了我们的汇报之后,鼓励我们说:“三中全会以来,同志们做了很多工作,成绩是主要的。在这么一个大好形势下,出现一些问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中国科协有一个科普创作研究所,又有一个科普出版社,要把力量组织好。”“要看到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新世纪,农民、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都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科普工作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要发挥科普组织的引领作用。”他还在一次宴请外宾之后,走出人民大会堂时,再三嘱咐我要抓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工作,等等。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大科学家,居然每天清晨都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普广播节目,而且坚持多年,从未间断。1984年8月31日,在庆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普节目《科学知识》开办35周年的茶话会上,我亲耳听到他饶有风趣地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同志说我是支持《科学知识》这个节目的。那么,同志们要考考我了,说说今天早上6点到6点15分的《科学知识》节目是什么内容?我每天早上起来,6点钟的头一件事就是收听《科学知识》节目,今天也不例外。今天的《科学知识》节目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钰哲研究员写的稿子,他也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名誉台长。这篇稿子从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讲起,讲到了我们国家天文科学的发展情况,对不对呀?(与会者热烈鼓掌)好,考了60分!”

  接着,他虔诚地说:“我要非常感谢这个节目的同志们和为这个节目撰稿的同志。他们是天天在给我上课,如果没有这些老师们,那我今天对于现代科学技术一定会显得更加愚昧无知,是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所以要感谢老师们!”(与会者再次鼓掌)

  下面,他讲了他对科普的一些看法,特别强调要做好对广大干部的科普工作。

  一位肩负着国家重任的科学巨匠,一位引领着众多新兴学科开拓前行的科学大师,为什么能花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这么多心思,来关注科普,支持科普,引领科普,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道理很简单:科学技术很重要,要大家都懂,都重视,就需要科普。”“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写到这里,我仿佛再一次听到钱老荣获“感动中国”第一人时,组委会称颂他的颁奖辞:“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智慧的宝库,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如今,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博大胸怀,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睿智才情以及他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在纪念钱老逝世一周年之际,回顾这一桩桩往事,我仿佛又见到他自回归到离去、从壮年到暮年的一幅幅儒雅平和的音容笑貌,一帧帧在多个场合谈笑风生的精彩瞬间。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精神、他的风范将激励我们继续奋勇向前。(作者为中国科协原科普部部长)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